那些为了绿水青山的母亲们

发布时间:2018-05-19 19:52:00丨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丨作者:张一诺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2017年9月8日,来自鄂尔多斯乌审旗井背塘村的殷玉珍,走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沙漠防治与脱贫”论坛的讲台,面对来自196个国家的代表,讲述了她30多年艰苦卓绝的治沙之路。

人们赞美女性时,常会赞美她们“母亲的精神”——付出、坚韧、无畏……

人们歌唱祖国大地时,常会将她比作自己的“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守护儿孙福泽绵长……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是怀有深爱的母亲,同时也奋斗在绿化美化祖国大地“母亲”的道路上。

国际劳动妇女节、中国植树节来临之际,《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带您走近她们——那些为了绿水青山的母亲们!

“易妈妈”和她的500万棵“生命树”

“荒漠植树刻不容缓,亿万个中国人行动起来,有一个人种一棵树,让我们的荒漠提早变成绿洲。”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出自一位即将70岁的“失独妈妈”——易解放。

2000年5月,易解放的独子在上学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罹难。为完成爱子生前“为阻止中国沙尘暴,毕业后去沙漠植树”的心愿,易解放夫妇辞去在日本收入颇丰的工作,回到祖国,在内蒙古科尔沁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等多个沙漠化地带植树造林,一干就是15年。

2002年,NPO绿色生命公益组织(Npo-Greenlife)成立。易解放是这一组织的创始人兼理事长。从此,她竭尽全力奔走于国内外募集植树基金,会同各国志愿者,开展沙漠植树治理荒漠化活动,将所有募集的资金都用于植树,并决心把自己的下半生奉献给祖国的戈壁荒漠。

至今,绿色生命公益组织共计植树500万棵,成活率普遍达到85%,将27000亩黄沙滚滚的沙漠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

从一个人植树发展到带领千万个人投身于荒漠化治理,易解放被人亲切地称为“易妈妈”。

心系60多名孩子的“治沙女杰”

1万亩、2万亩、9万亩……11万亩,在毛乌素沙漠,从小生活在陕西省靖边县沙窝窝里的牛玉琴,用34年时光,筹资860多万元,植树2800万棵。在治沙取得经济效益后,她不忘回报父老乡亲,用3万元建起了旺琴小学,解决了周边60多名孩子的上学问题。牛玉琴被人们称为“治沙女杰”。

牛玉琴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全国劳动模范等20多个荣誉称号。她说,最初治沙是为了吃饱肚子、摆脱贫困,现在“把荒漠治绿了,党和人民肯定我,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要当好沙漠绿化的带头人,当好致富的带头人。”

从最初变卖家产、借贷治沙,到创办绿源治沙有限公司,创建加玉林场、牛玉琴治沙基地,牛玉琴的治沙脚步始终不停。
从2010年起,牛玉琴在树种单一、出现物种退化的林区开始栽植樟子松、油松、侧柏、沙地柏、班克松等常绿树种1.1万亩,栽植白蜡、榆树、文冠果等经济树种5000亩……目前,她所承包的治理区中心地段已建成苗圃600亩,培育樟子松、油松等苗木超过100万株,为后期治沙提供了苗木、培育着希望……

在联合国会议上讲述治沙故事的沙区女性

“我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中国沙区的人民,一代代矢志不渝防沙治沙的精神,我们的心愿和大会主题一致: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2017年9月8日,来自沙区鄂尔多斯乌审旗井背塘村的殷玉珍,走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沙漠防治与脱贫”论坛的讲台,面对来自196个国家的代表,讲述了她30多年艰苦卓绝的治沙之路。

殷玉珍20岁时,嫁到了荒无人烟的毛乌素沙漠腹地。结婚5个月后,父亲来看她,却被女儿的处境震惊了。心疼女儿的他伤心郁闷,3个月后竟离世了。

“我不相信沙子能吃人!我要栽树,宁可治沙累死,也不愿意被黄沙欺负死。”这句已成为殷玉珍“治沙名言”的句子,也是她走上治沙路的誓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殷玉珍和丈夫起早贪黑、吃干粮喝冷水,边栽树边为小树苗挡风固沙、层层设防,栽一片巩固一片,逐步向前推进。30多年里,殷玉珍每年种树两万多株,让7万亩黄沙变成绿洲。

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为防治沙漠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殷玉珍不畏艰难、毫不退缩、持之以恒植树防沙的精神,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十大女杰”等称号,还被外国人称为“中国骄傲”“地球公民”。

现在,殷玉珍在生态园里种上了小米、玉米、西瓜、桃、杏、李子……全程有机种植。每到夏秋,桃果满枝、牛羊肥壮,玉珍生态园渐渐成为周边地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打造1.88万亩海防林的“造林娘子军”

“陶凤交和她的姐妹们,打破了流动沙丘上不能种树的断言,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她们就是我们昌江的‘造林娘子军’。”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黎吉维这样评价过一支队伍。

这支队伍,以陶凤交为带头人,20多年坚持不懈,不畏台风危险、不怕艰苦辛劳,只为在满是流沙的土地上,种出一片苍劲的绿。

这支队伍,以“娘子军”的坚韧不屈,栽下338万株木麻黄,铸就占昌江整个海防林面积36%的“绿色长城”,留下一笔难以估价的生态财富。

20多年前,家住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的陶凤交与丈夫靠贩鱼为生,日子过得平静安稳。但天有不测风云,丈夫意外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为了养家糊口,陶凤交开始种树。

一开始,种了3年树,没活一棵。面对专家的否定和村民的嘲笑,陶凤交不服输的劲儿却上来了——她要坚持种下去,直到种活。

1995年,陶凤交拉着队员文英娥找到昌江林业局,承包下“这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继续造林。

根据承包合同,每种活一亩树苗,她们可以拿到60元钱。然而,1996年9月,第18号台风袭击海南,昌江受灾,种满小树的沙滩变成了一片白茫茫,只能亏本。在姐妹们疑惑的时候,陶凤交态度坚决,“我们再种,必须种。”

这一年,她们一共种下1249亩海防林,最后仅存活700多亩。拿钱那天,陶凤交给姐妹们算账:“我们是亏了,亏了体力、精力。可这片林是我们赚的。几十年后,人们会知道,这是我们种的。”

就是从那一刻起,种树,成为一种责任、一份情怀。

2010年,昌江完成海防林建设任务。全县海防林面积5.2万亩,陶凤交和她的姐妹们亲手种下了1.88万亩,占全县海防林面积的36%。
独自一个人时,陶凤交也会百感交集:我就是种树造林的命!当年承包的海防林抚育任务,如今还没完成,还得继续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