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宝典
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的云计算基地,至今已建设4年多,这里与蒙草的种质资源库近在咫尺。受优越的气候、地质、能源等条件吸引,近年来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和华为、中兴、曙光、中国科学院等信息、科技巨头纷纷选择在这里建设全国性的大型数据中心。
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浪潮,也在不断刷新蒙草科研人员对大自然的认知。蒙草的种质资源库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造福于农牧民,服务于草原生态建设,是王召明一直在思考的事儿:种质资源库是一个实体的宝库,如果这个宝库能搬到线上,就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更多的农牧民和生态企业,分享到它的数据。
2015年,蒙草的科研人员组建了一个攻关小组,将历年来蒙草对乡土植物的普查和调研数据汇集整理起来,并广泛收集各地草原的土壤、水资源、气候、植被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与地理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这项浩繁的数据整理工作,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而背后的积淀,则是蒙草20年的田野调查和科研实践。
王召明这样介绍大数据平台,它记录着大地每一个坐标点位的“水、土、气、人、草、畜还有微生物”数据,蒙草生态集成了内蒙古的地域范围内所有的数据,囊括气候条件、降雨量、适宜草种及微生物种群……将20年的积淀,全部搜集纳入其中。
这个“宝典”能干啥呢?你只要在平台上的地图上一点击,平台就给出这一坐标点的全部数据。如果你要修复一块土地,你就直接可以以此为依据施工了,就这么简单。又或者,你有了一些植物种子,不知道它能用在何地,那么你在平台上查询,它即刻告诉你这个草种适宜播种的区域范围……
王召明一直急切得想完成这件事,大数据平台基本完成了内蒙古地域范围内的数据集成,这当然不够,整个中国的干旱半干旱区的面积还有那么大,新疆、西藏,也同样需要这样的数据。
9月22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现场,围绕“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这个主题,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王召明提出,要继续完善和建设这个大数据平台,指导全国的草原生态保护。
王召明建言说,对于在畜牧业生产、管理、产品流通等方面产生的信息和数据,也要进行系统地采集;而且,这样的数据采集和信息普查,应该持续进行,因为土壤里的植被情况是动态变化的,数据库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同时,中国草牧科学领域的相关科研院所为保护草原生态的问题,做过多年探索,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可这些成果分属于各自的科研单位,没有向生产应用转化,不能与市场有效衔接。应该对这些数据进行系统地挖掘和分析,对草原生态修复的方向和理念做准确的预测和研判,并充分吸纳到这个大数据平台里,造福全国甚至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