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硬化。
危房改造。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鄂尔多斯市“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的新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以工业经济的迅速崛起,带动全旗经济整体跃升,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5545元和14501元,分别增长7.4%和7.6%。
经过创新转型,鄂托克前旗成功创建了自治区园林旗、自治区文明旗和国家卫生旗、全国科普示范旗,获得“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荣膺“首批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地区”称号,正在向自治区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迈进,向创建全国“双拥模范旗”“食品安全示范旗”冲刺。
鄂托克前旗是自治区33个牧业旗之一,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农区、牧区、矿区相互交织,农牧业区基础设施薄弱。“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鄂托克前旗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该旗立足旗情实际,充分考虑农牧民意愿和建设成本,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实施了坚持“三不原则”、创新实施“四项工程”、采取“五个结合”、注重“五个效果”的工作模式,统筹推进农牧区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脱贫攻坚、环境整治等“四项”重点工作,补齐了农牧区发展短板,从根本上改善农牧区环境,实现项目全覆盖、产业全覆盖、户子全覆盖。
社区娱乐设施。
“四位一体”保持农牧区美丽让这份饱含心血的建设成果永续
沐浴着秋天的艳阳,记者来到了鄂托克前旗昂素镇玛拉迪嘎查大水利社,闻着清草的香味,行走在碧绿的田野,心情愉悦、脚步轻盈。平展的灰色村路,通过红砖小路连接到每家每户。“从前这里是有村无路,不愿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尤其是下雨后,道路泥泞无法再走。‘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嘎查旧貌换新颜,我们住上了新房,水电路都解决了,有多少辈农牧民,都没享受过今天的好日子,我们见证并幸福地享受到了。”玛拉迪嘎查大水利社社长张建军激动万分地对记者说。
鄂托克前旗地广人稀,农牧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一户人家。要实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全覆盖”,对于一个总量小、财力弱,农牧民居住分散的地方来说,难上加难。
鄂托克前旗委书记张占霖对记者说:“我们在农村牧区补短板、补欠账上,不生搬硬套、不强迫群众、不花冤枉钱,上延伸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做到一村不能丢,一户都不能少,使农村牧区实现全面全覆盖,就是要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
幸福的甘霖,始终都在滋润着百姓的心田。为补齐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短板,从去年开始,鄂托克前旗各级政府筹措资金9.5亿元,加上农牧民自筹的2亿元、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的2.5亿元,总投入14亿元,实现了水电路讯房、社交文卫商的10项工程的全覆盖。去年,该旗农牧民人均收入连续12年居鄂尔多斯市第一。
“过去,我们夫妻俩在离家50多公里外的敖勒召其镇打工,一年挣个万元养家糊口。‘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政府先后给我们家修了400多米的砂石道路,吃上了自来水、通了电,还安装了电视‘户户通’,现在能看好几十个节目,我利用自己的4413亩草牧场,围绕郊区特色养殖,进行羔羊短期育肥和肉牛育肥。一年来,先后投入10多万元,新建了养殖棚圈、储草棚,购进西蒙特尔、安格斯、草原黄牛40多头,养殖绒山羊110只、绵羊216只。去年出栏肉羊300多只、肉牛15头,仅此一项,收入就达25万多元,今年收入也不会少,现在生活条件不比城里人差。”村民阿木尔斯迪兴奋地给记者说着“十个全覆盖”给他带来的幸福生活。
敖勒召其镇三段地幼儿园。
在鄂托克前旗,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经过“十个全覆盖”,所到之处干净整洁、文明有序。在城川镇章昂希里村,记者遇到刚到村中垃圾收集点丢垃圾的村民马德祥,他兴奋地说:“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好,以前大家都习惯把垃圾随便丢在村口或路边,风一刮到处都是,经过环境整治,每个村都设置了垃圾收集点,大家都自觉地把垃圾丢到指定的地方,村里的卫生好多了,大家也住得舒服,环境舒适、干净清洁,我们过的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日子!”
章昂希里村的变化只是鄂托克前旗农牧区的一个缩影。鄂托克前旗以“公共投入为主、多元化筹集为辅、社会积极参与”的资金保障机制,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实行“一旗一场、一镇多站、一村多点、一点一箱、一路多池”,采取户清洁、村收集、镇转运、旗处理“四位一体”的城乡保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实现村美环境美的目标,巩固了“十个全覆盖”建设成果。
上海庙镇八一村,曾经是一个环境脏乱、村容破旧的村民集中居住点。“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后,这里干净整洁,焕然一新,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敖镇三道泉则村陶伦社,白墙绿瓦的文化墙风格迥异、图案精美,整洁的村道两旁绿树成荫,花草吐芳。在“德善草原、大美前旗”的文明创建中,深刻改变着鄂托克前旗的农村牧区,“闩整人家”“北京艾勒”等一批批崇德向善的文明之家,像花朵一样绽放在草原,他的精神力量滋润着这片草原。
大棚蔬菜。
“六化”联动促进农牧业产业增效让百姓致富梦想插上腾飞翅膀
天清气朗,瓜果飘香。走在敖勒召其镇三道泉则村宽广平坦的水泥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崭新靓丽的别墅,一排排生机勃勃的松树,一个个矗立的蔬菜拱棚,村庄美丽,村容整洁,绿树环绕,置身其中,真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在距离敖勒召其镇两公里的三道泉则村陶伦社,记者见到游客李兰女士,喜滋滋地拎着满满一袋子香瓜,正走出蔬菜大棚,她高兴地对记者说:“我和家人是从东胜区到鄂托克前旗走亲戚的,闲暇时,一家人就到近郊的蔬菜大棚里采摘游玩,体验田园,体验采摘,真是快乐。”
游客采摘完了,蔬菜大棚的主人罗树青,赶紧把大棚整理一番,对记者说:“受益于‘十个全覆盖’,我建起3个蔬菜大棚,里面种着西瓜、香瓜和各种新鲜蔬菜,在供游客采摘的同时,也向镇里的食堂饭店供应,一个棚一年收入一万元,3个棚纯收入30000多块儿钱,和过去相比收入番了10番。我还琢磨着再建4个大棚,增加种植品种,吸引游客来采摘,增加更多的收入。”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鄂托克前旗坚持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与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按照“稳羊增牛、北牧南粮”总体思路,打造了北部生态畜牧业和南部高效农牧业两条产业示范带,通过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组织化提效、品牌化增收、市场化营销、标准化服务“六化”联动促进农牧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引进了蒙力、恒科、中川、余粮畜业、金维福仁等6家农牧业龙头企业项目,培育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209个。结合当地风俗和文化特色,在重点公路沿线扶持发展以家庭牧场和庄园经济为特色的“农家乐、牧户游”旅游接待户154户,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
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三道泉则村党支部书记罗怀清兴奋地掰着手指给记者介绍说:“借着‘十个全覆盖’工程,农牧民房屋住所得到改善,村里20户农牧民纷纷搞起农家乐、种植蔬菜大棚和养殖产业,如今的8分地比过去的10亩地,按照这样的模式发展,用不了几年,农牧民们就会致富达小康。到2020年,再建200座蔬菜大棚,190个养殖棚圈,要把1400亩水浇地全部打造成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把三道泉则村打造成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牧业技术实训基地。”
三道泉则村的党员白文树感触地说:“借助‘十个全覆盖’工程这列快车,村庄变美了,产业发展了,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家家户户都发展产业,现在的收入都比过去要翻几倍,为百姓的致富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美,这都是托党和政府的福啊!”
三段地牲畜交易市场。
马兰花基地。
“六措并举”打赢扶贫攻坚战精准扶贫全力拔穷根
又是一年硕果丰。鄂托克前旗大沙头的贫困户白科宝很忙碌:年初他拿到了5万元扶贫款,盖起了羊圈,扩大养殖规模,羊由原来的十几只发展到几十只,政府给他盖了90平方米的新房,喜事一件接一件,眼下,快到中秋节了,他养的羊又有一笔好收入……想到这些,白科宝憨憨地对记者说:“‘十个全覆盖’给我带来福音,旗里全面实施的精准扶贫,让像我这样的贫困户也有了奔头。”
谈到脱贫攻坚工作,鄂托克前旗代旗长布仁其木格告诉记者说,鄂托克前旗确立了“一个确保,一个率先、一个翻番”的目标,确实保障每个嘎查村有一个支柱产业;每一户贫困户有一个增收项目;每一个贫困人口有一个扶持措施。到2016年底,全旗国家贫困线标准下417户,1127人将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在鄂尔多斯率先脱贫,到2017年底,实现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
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如何精准?鄂托克前旗围绕“扶持谁、谁扶持、怎么扶”,坚持从贫困农牧民的实际出发,六措并举,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采取移民搬迁脱贫,产业发展脱贫,兜底保障脱贫,教育就业脱贫等措施,确保贫困群众在扶贫攻坚中得到有效帮扶,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根据贫困原因、按照“分类指导、因户施策、责任到人、逐一落实、逐一考核”的原则,旗镇410名驻村干部与68个嘎查村组成组,全旗5325名党员干部与758户2573名贫困农牧民结成对,形成“一对一”“多对一”的全覆盖帮扶模式。
在伊克乌素嘎查陈世占家里,记者巧遇扶贫办的负责人带着鄂尔多斯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第二批金融贷款入户调查工作。他告诉记者,伊克乌素嘎查是自治区“三到村三到户”项目的受益贫困嘎查村之一,到目前共建设养殖棚圈15处。是完全结合当地生活、生产方式和农牧民意愿决定的。像陈世占家一样的很多农牧民,过去喂羊,倒来倒去得一上午才能喂完,现在好了,羊儿有活动区、吃料区、贮草区……正说着,陈世占的妻子喂羊回来,补充道:“最重要的是,我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把羊羔羔抱回家了。是啊,眼前的变化做梦也没想到!”
今年新年伊始,鄂托克前旗的旗镇村的党员干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帮扶指导。精准扶贫,春耕秋收,扶贫的脚步铿锵有力,扶贫的温暖播撒在希望的田野,扶贫让贫瘠的土地绽放出累累硕果,也坚定了贫困户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
以“智慧党建”激活一盘棋基层党组织畅通农牧民致富路
敖勒召其镇大沙头村的熊志龙,种着30多亩蔬菜,虫害是常有的事儿,每次遇到这事他都愁眉不展。最近他家的辣椒又起虫病,一时找不到解决办法。他关注着“鄂托克前旗智慧党建”微信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送了一条求助信息。没想到,几分钟以后就有了回应。后台工作人员马上与旗农牧局科技推广站取得联系,为他上门解决难题。“真没想到‘智慧党建’这个微信这么管用,以后有什么问题,我就直接在手机上反映,还要向我们村的人推荐这个号!”熊志龙喜滋滋地说。
“我们现在正在完善后台管理系统,优化栏目设置,丰富板块内容,预计两个月之内所有功能全部运行,‘智慧党建’,各项工作得以有效整合,党建引领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百姓难题解决在一线。”鄂托克前旗委常委、组织部长崔景翔说。
“智慧党建”,是鄂托克前旗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而实施的一项党建创新工程,通过构建“党建+互联网”“党建+民生服务”“党建+社会治理”三大体系,将“智慧”充实到党建工作整体工作中,以“智慧”激活党建“一盘棋”,让党旗更加温暖人心。
鄂托克前旗“互联网+党建”新模式,拓展了党建服务民生的新路径。2015年,鄂托克前旗与联通公司合作,投入资金477万元,为全旗84个嘎查村(社区)接入互联网,在全自治区第一家实现了嘎查村(社区)互联网全覆盖,构建起“一网覆盖、六通支撑”的党建信息化工作格局。
六通,即通视频,建成旗、镇、村三级多功能网络视频会议集成系统;通网站,建立起全旗党建网群;通网吧,为每个嘎查村建立农牧民网吧;通电视,开通党建电视专栏;通广播,开播《鄂前旗党韵》无线广播栏目;通手机,形成涵盖党、政、群、企、社的微矩阵平台。党建遇上“互联网+”,党员群众通过各种媒介获得最全、最新信息,镇党委换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五好三提升”创建活动等重点工作通过视频系统集中调度。党建网站开通以来,累计访问量突破100万人次,“农牧民网吧”开展计算机培训、信息发布、网上购物等,依托智慧党建“一网六通”各类平台和终端,将党务服务、政务服务、教育服务、电商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服务、公益服务融入到便民服务中心平台,构建起“党建+民生服务”的社会化党建服务体系。
在鄂托克前旗青年创业园暨电子商务产业园,记者看到,已入驻那达慕、吉万、“e游牧”等电商企业11家。那达慕电商平台在嘎查村设立了16个电商服务站,仅在今年春耕期间,化肥、农药、种子等的交易量就达到4000多吨,协调惠农助农贷款680多万元。党建与民生融为一体,党群干群水乳交融,一场惠及群众的“民生大餐”正在鄂托克前旗生动上演。
在实施“德善草原·大美前旗”社会治理工程中,党建工作服务于全旗发展大局,打出“党建+社会治理”品牌,搭建“一线通”,构建网格化党建管理体系。“十个全覆盖”、文明创建、脱贫攻坚、乡风文明大行动等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利民实事件件暖心。
掸尽尘埃华光灿,别有天地春风来。盛开在鄂托克前旗的马兰花,不正是鄂托克前旗人“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品格和“勇敢、善良、坚毅、宽容”的品质象征吗?鄂托克前旗人正在以精诚所至的恒心、历久弥坚的志向,书写着未来美好新生活的画卷!
(图片由鄂托克前旗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