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河北坝上草原
王堃从河北坝上草原考察开始,一头扎进草原,一干就是30多年。
1985年,王堃第一次到河北坝上草原考察,他被当时草原退化的现状惊呆了,这哪里是草原,分明就是荒漠!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重建是世界面临的一个难题,他望着这几近不毛之地的退化草原,暗下决心一定要去啃这块硬骨头。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采取围栏禁牧、休牧措施,以应对不断加大的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问题。
王堃带领的团队用多年的研究实践,从退化草地形成机理和恢复理论入手,分析了草地围栏禁牧后的植被变化,提出了植被恢复指数及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内蒙古巴林右旗和河北坝上围栏草地进行实证,表明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原的解牧时间分别为2—3、3—5、5—8和大于10年以上,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次对不同退化程度草地解牧时间进行量化,为国家制定草地保护与管理利用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上世纪末,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还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我国气候迥异,草地类型复杂,科研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王堃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全面的探索,以水、土、气、生为主线,开展土壤修复、草地补播、禁牧休闲、划区轮牧等多项措施。结合承担的国家973课题、863项目、自然基金项目、科技支撑项目等,取得多项技术成果和专利。
2000年1月,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研究站在河北沽源县苏鲁滩草原成立,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的王堃,是第一批进站的专家,他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研究站点。一顶帐篷搭在荒郊野外,没水没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围绕农牧交错带草地农田界面研究,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艰苦的探索换来了丰收的喜悦。本世纪初,他独著的《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和《草地植被恢复技术》出版了,这是国内关于草地生态恢复方面的第一本专著。
2005年7月,该研究站被确定为“农业部草地生态环境重点野外实验站”;同年10月,被科技部批准为“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这是国家首批批准的36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也是中国农业大学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家野外站。王堃被任命为该站站长。标志着我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多年研究基础上,王堃提出了以土壤为核心的退化草地植被修复理论,2013年受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论坛上作了题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裂谷’形成及修复途径”,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草原退化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它是多因素造成的系统复杂问题。而以往的退化草地恢复多注重于植物改良,王堃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土壤是生态恢复的关键,创造性地提出了“改良土壤——增加植被——综合管理”的人工促进修复理论技术体系。20多年了,不管风吹雨打,不论职务变迁,他一门心思地盯着这片草地,细心琢磨,反复试验,终于探索出了适合我国干旱草原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如今这片草原已经呈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天上百鸟歌唱,地面蘑菇圈散布,夏季的金莲蜂飞蝶舞、泉水奔涌、风光无限。这是国内草地植被成功恢复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