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示今天的一座丰碑
2014年7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内蒙古作家协会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纪念纳·赛音朝克图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出席会议并讲话,号召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学习和发扬纳·赛音朝克图忠于党和祖国、关注民族命运、投身进步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奋斗精神,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近几年,以草原文化建设为代表的自治区文化强区建设正在有序展开,各个层面的建设成果不断展现,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一座文学丰碑,成了时代文明的永远昭示。让我们来听听了解纳·赛音朝克图的有识之士的肯切言辞吧。他们都是时下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名人,他们的真知灼见,是我们从思想上深刻领略纳·赛音朝克图的一把把钥匙。举办纳·赛音朝克图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也是一种重塑经典、重解经典的活动。因此其意义重大,它能给我们以很多思想上的启示和精神上的支撑。
我区著名作家内蒙古文联名誉主席阿云嘎说,我认为,我们今天纪念纳赛音朝克图,其实是在回顾内蒙古文学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纳·赛音朝克图他们那一代内蒙古老作家们的创作鼎盛时期,也是内蒙古文学在全国文坛上大放光彩的时期,是内蒙古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期。他们那一代作家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好多宝贵的经验。我们通过纪念纳·赛音朝克图这么一个具体的形式,来重温那个时期的经验,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纳·赛音朝克图那一代作家活跃于全国文坛的时期,是内蒙古作家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最多的时期。哪里有重大的建设项目,哪里出现了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哪里就肯定有作家的身影出现。巴彦鄂博矿区有他们,包钢建设工地有他们,锡林郭勒草原有他们,“牧区大寨——乌审召”有他们。他们的足迹遍布了草原、沙漠、林区、矿区和军营,有的作家在基层一待就是好几年。根据纳·赛音朝克图日记记载,他就带着家人到草原上住在蒙古包里,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那时候的作品不仅表现出了真诚、热情、朴实、健康向上的共同的基调,而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作家们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表现,是作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表现。
内蒙古作家协会主席特·官布扎布说,不论从文化流传的角度,还是从影响后代的力量来看,只有经典的作品才能成为一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不断陶冶大众心灵的精神产品。
对蒙古族文学和大众读者来说,纳·赛音朝克图的人和作品无疑都是经典的。纳·赛音朝克图出生在旧中国黑暗的天空下,目睹了当时中国政治的昏暗、社会的落后和生活的贫穷。在那个时代,他是“被压在篱笆下的小草”。但这个小草有对光明的无限向往,有对自由的无限渴望,有对美好的不懈追求。
纳·赛音朝克图成长的那个年代是蒙古族人民为改变贫穷落后状况而苦苦思索和寻找出路的年代。他不仅热情参与了民族复兴这个梦想的追寻,而且作为一个智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在《努力知和行》一文中说道:“必须以自己的智慧、双手和体力去创造自己的文化”,在《文化与生活》一文中又说到:“无须为过去感伤,而应努力创造未来,应该以创造未来的雄心壮志,冲散过去那种蒙昧的乌云”。应该说,作者这个时代的作品充分体现和表达了那个时代精神追求的体貌。
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和新中国的诞生,使“被压在篱笆下的小草”获得了解放,见到了光明,得到了自由。这时的纳·赛音朝克图一改过去那种苦闷、压抑的写作风格,而以热情奔放的旋律开始歌唱社会主义新生活。作者引吭高歌,响彻在他《我们雄庄的声音》《狂欢之歌》《蓝旗散歌》等所有后期作品之中。
王海梅对纳·赛音朝克图带给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上世纪末开始,人们对经典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新的经典期盼产生了焦虑,直接引发了重塑经典的话题。由此可以说这个时代是经典焦虑的时代,也是一个重塑经典的时代,即重新建立一个民族经典的时代。
我们正在努力建构一种新型的蒙古族文化,有人称这种文化为草原文化。这种新型的蒙古族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更应该具有精神的内涵或精神传统,这样才能变成一种有灵魂的文化。纳·赛音朝克图就是这种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本身也构建了一个传统,即,将传统与革新、民族性与世界性、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传统。这便是他的作品所映照的现实意义。
一代蒙古族文学巨匠纳·赛音朝克图的精神和作品,永远给我们以启明星一样的昭示。
采访纳·赛音朝克图,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趋动,因为儿时就常常听到长辈们对纳·赛音朝克图的推崇,不知多少回地诉说着这位蒙古族文学大师撼人心魄的创作经历和对文学真谛的苦苦追求。
纳·赛音朝克图于1973年5月,不到60岁就离开了我们,今年正是他百年诞辰纪念。对这位蒙古族现代文学奠基人最好的祭奠,莫过于深切缅怀他的光辉人生和文学创作历程,细细品读他留给我们的一篇篇闪光的文学精品,探究以他为标志的蒙古族文学的时代特征和对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
纳·赛音朝克图诗集。
纳·赛音朝克图文化馆。
家人眼中的纳·赛音朝克图
对于家人来讲,纳·赛音朝克图是慈祥的长辈,贤孝的后代,勤勉善良的伴侣。纳·赛音朝克图的精神和业绩同样激励着家人对真善美的追求。
纳·赛音朝克图的外孙乌·纳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他深情地介绍了家人对这位文学大师的缅怀。他说,姥爷优美的诗篇、朴实的作风、完美的人格,同样激励着家族后人,早已成为家族后人精神的图腾。于是家族后人们高举起纳·赛音朝克图事业的火把,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努力地传承着纳·赛音朝克图精神衣钵。
纳·赛音朝克图的儿子,原锡林郭勒盟政法委副书记乌恩奇为8卷本《纳·赛音朝克图全集》搜集并提供了大量资料,接着组织出版了迄今最权威的两卷本《纳·赛音朝克图研究论文集》;纳·赛音朝克图的女儿女婿发表了20余篇纳·赛音朝克图研究论文和文章,并联手撰写出版了第一部《纳·赛音朝克图年谱》。
作为家族的第三代文人,在长辈们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乌·纳钦开始从人类学与民俗学新视野研究纳·赛音朝克图,出版了70万字的学术专著《纳·赛音朝克图研究——人类学与民俗学视野中的作家新阐释与研究词典》,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与社会媒体的关注。
直到今天,关于纳·赛音朝克图的研究论著已近200篇,研究视野覆盖了文学、美学、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等多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有着继续深入和扩展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