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在艰辛的打工中积累
1998年秋天,刘巧芝和丈夫辛勤耕耘的3亩丰收在望的麦田,被一场百年不遇的雹灾击毁。面对颗粒无收的惨状,刘巧芝愁肠百转,为了生存,刘巧芝举家西行,落足乌海,开始了坎坷的打工生涯。
几乎所有从农村出来在城市讨生活的农民工所干的体力活儿,刘巧芝都体验过。诸如去建筑工地当小工、蒸馒头、打饼子、开饭馆、卖粉条、打扫卫生等。让她最难以释怀的是,夏天烤饼子时,炉温达100摄氏度以上,再加外面的气温30多摄氏度夹击炙烤,她的胳膊和手常常被火炉烧出燎泡。但想到儿女可以在乌海上学、生活,自己可以买想读的书和写作的纸笔,她把这些苦楚默默地吞咽了。
当得知乌海有个《北方作家》的刊物时,刘巧芝就把自己在打工间隙写下的文字,一次次地投递过去,随后还给《乌海日报》副刊投稿,从而结识了乔澍声、郝逸云等作家和编辑,并得到他们热情指教。毎当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散发着油墨馨香的文字时,她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从1998年到2008年这10年间,她又创作了约22万字的长篇小说《猫眼》,中篇小说《林婵》以及短篇小说《丁香之死》《花落花开》《城市里的穷人》等。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泻着她对家乡和第二家乡乌海的深情厚意,也真实地反映了自己对打工生活的“切肤”之感。
我区作家、文学评论家刘金梅评价她的作品时说:“这些文字,全然不像出自一个为生计而艰难生活着的打工妇女之笔,但又最该是一个靠苦力靠双手来讨生活的女人全部人生积淀。刘巧芝用几十年始终如一的情怀,来实现和完成着只属于她个人的生命追求,体现出人活着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