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打工女,她为乌海兴建的高楼大厦搬过砖、铲过泥……她在竭力谋求生计之余,“三更灯火五更鸡”地潜心于文学创作,尽心编织着自己的“作家梦”。
2015年9月28日,内蒙古大学为她的长篇小说《猫眼》举办作品研讨会,面对自治区众多文学大师和老师、同学,她泪眼迷离;2015年12月6日下午3点,《猫眼》签售会在内蒙古图书大厦举办,自治区文联主席官布扎布,副主席尚贵荣,著名评论家、作家李悦,《草原》主编任建等亲自到签售会现场为她祝福加油。她,就是就读于内蒙古大学2015级高研班的学员、草根作家——刘巧芝。
梦想,在贫瘠的土地上生发
出生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的刘巧芝,从小就迷恋大人手里砖头一样的厚书。但那些书在白天轮不到她看,只有到了晚上,家人都进入梦乡后,她才能凑近一盏如豆的煤油灯,似懂非懂、如饥似渴地默读起来。
许是读书“促下笔”,她的作文,从小学到高中时常是班里同学争相阅读的佳作、老师讲评的范文、学校版报的头条。随着阅读层面的拓展和知识、阅历的增长,她萌生了走文学之路的念想。
然而,想通过考入大学中文专业圆梦的刘巧芝,在上世纪80年代只有百分之几才能走入高等学府的艰难时期,仅以5分之差落榜。在父母拿不出“高四”复读费的情况下,她像父兄及所有农家子女那样,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
这段时间的磨砺,使刘巧芝对生活与文学有了深刻的感受与认识。每天,放下镰刀和锄头,她就伏在炕桌上奋笔疾书。那时的纸笔,对她来说都是珍宝。理解她、支持她的大哥多年来总是从并不宽裕的家庭“财务”中挤出一点钱来资助妹妹。
其间,她以自己高考落选及同龄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4 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探险》。小说通过3个农村女青年在追求理想与现实的际遇中,或走出了困惑,或不懈地追求理想,或难逃宿命安排的曲折故事,讲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梦想与希望;另一部中篇小说《麦收时节》,也是刘巧芝对那段农村苦寒生活的真情抒写。
对刘巧芝而言,这些写在稿纸上的文字,不啻于雨后的彩虹,令她兴奋,让她欣慰,也更加激发了她的创作欲望。但是,命运的起承转合并非尽如人意。1989年,刘巧芝结婚之后,与普通农妇一样,田间劳作、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养鸡喂猪……居家过日子的杂七杂八,刘巧芝毎样都身体力行着。尽管如此,执拗的她依然不改初衷,继续挑灯夜战“爬格子”,写出许多“清新优美、短小精悍,轻松澄澈如山涧泉水,极富音乐感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