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河农场第八生产队旧村换新颜 佟艳婷 摄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农垦大兴安岭集团甘河农场第八生产队,是中国北部边陲的一个偏僻山村。15年前,居住在这里的人口是现在的3倍之多,因为交通问题,15年间不少人举家搬走,小村落愈发衰败。如今,内蒙古自治区扎实推进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新农村新牧区系统建设,计划3年投资600亿元,全区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解决民生难题,包括甘河农场八队在内的一大批村落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公共服务显著提升。小村落焕然一新,渐渐地又热闹起来……
曾经:20公里平坦公路是百姓简单的奢望
离八队最近的两个机场都远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三家子机场离这里 400公里,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离这里近700公里。每逢新春,在外打拼的孩子们要提前一个月关注机票动态,选择最便宜的机票,然后转乘10个小时的火车,再坐大巴,最后一段20多公里的道路没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只能靠私家车接送。即便这样,以往遇到大雪天气,砂石、泥土铺就的简易道路便轻而易举地封住了.
交通,影响了人们出行的便利,更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冬天大雪封路,农产品运不出去,商贩进不来,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售卖价格上不去,先进的耕种技术、设备更新也总是滞后的。这条20多公里的土路硬底化,在城里人看来很简单,但在这里却是奢望。
如今:村落焕然一新,软硬件实现双提升
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工作会议上提出,计划3年投资600亿元,全区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其中甘河农场十个全覆盖总体投资1个多亿,农场对八队投资了300多万元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十个全覆盖”成为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大规模投资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也给甘河农场第八生产队带来了翻天巨变。几十年的老房子被修葺一新,连木头搭建的院落,也换成蓝白相间的欧式铁艺围墙。交通方便后村落开始尝试发展旅游业,居民收入也实现多元化。
如今,村民们对“十个全覆盖”的十项内容如数家珍:危房改造、饮水安全、街巷硬化、电力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校舍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文化室建设、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
探索:借鉴福田民生实事改革 摸索基层自治经验
“十个全覆盖”既有硬件的完善,也包括软件的提升,立足农牧区生活条件的改善,致力于长远经济社会的发展。这项声势浩大的民生工程正释放出巨大的"红利",惠及千家万户。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也意识到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为民办事与群众主体的关系,这一点,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探索出了“深圳样本”。
就在“十个全覆盖”的同时,深圳中心城区福田区也在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开展“民生微实事”。福田区人大代表发现政府投资项目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建议并实施由区财政拨款,居民集体决策,推动社区“我的实事我作主”。由于对关系切身利益的事情有了话语权,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激活了社会各界参与基层自治和社会创新。这种快速度解决百姓迫切需要、普遍关注的小事、急事、难事的改革,走出了一条居民社区自治的新路子。
可以说,福田区“民生微实事”改革的先进经验,对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十个全覆盖”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后续计划三年投资600亿元资金,不仅要着力基础公共服务的提升,还应考虑顶层设计上不断升华,不妨探索让居民们自由讨论、平等协商钱怎么花?事怎么办?从而激发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让社区自治在草原扎根。(深圳晚报记者记者佟艳婷 实习生 蔡元兴 通讯员 郎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