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儿女>草原骄子>

郭雨桥:精通蒙古语的汉族学者

2016-02-15 10:48:08 | 来源:正北方网 | 作者:苏永生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他是汉族,却精通蒙古语,致力于蒙古族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成为自治区获得“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的第一位汉族人。从作家、蒙古语翻译家到蒙古族文化学者,郭雨桥在蒙古语言文字方面精深的造诣以及杰出的贡献,使他成为获得“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的第一位汉族人。

把字母写在手指上学打字

郭雨桥采风和写作,一开始写稿子全靠笔,拍照用的是胶片相机。随着计算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2004年,62岁的郭雨桥开始学着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

初学计算机打字,需要用到拼音。为了做到精准打字,在练习指法时,郭雨桥把键盘上盲点左右的几个字母一一写在相应的手指上,一个键一个键地练习盲打。靠着这种顽强的毅力,终于掌握了用电脑写作的技能。2010年,他又通过自学和向老师请教,学会了Photo shop图片编辑软件。现在,72岁的他仍然每天坚持在电脑上写作8个小时,并计划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完成《蒙古部族服饰图典》全部5卷书的写作。

对联贴在门里面

今年春节前夕,郭雨桥《蒙古部族服饰图典》第一卷在腊月二十九下午5点书稿完成后,如释重负,欣喜若狂。老伴让他去贴春联,他拿起春联和胶带出门,不一会就贴完了。老伴到门外一看,不禁纳闷儿,怎么门上只贴着一幅上联,下联却不知去向?问郭雨桥,郭雨桥竟记不得自己贴没贴下联。于是,老两口就在家里放对联的地方找,找不着。终于在家门内侧的下边找到了下联。原来,郭雨桥贴对联时,脑子里还在想着写作的事情,顺手就把下联贴在了门里,把上联贴在了门外。

费尽周折找到服饰真品

郭雨桥每次去蒙古族群众聚居地,都想方设法寻找那些流传在牧民家的蒙古族服饰用品。为了能够拍到一张真品的照片,有时候可说是费尽心机。

2009年郭雨桥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采风时,从朋友那里了解到一户牧民家中保存有乌珠穆沁蒙古族头饰的真品。在这位牧民的朋友和当地文化、民族部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郭雨桥终于找到了那户牧民。一开始心存疑虑的牧民推说真品已经被旗里收藏,在郭雨桥他们的一再询问下,牧民才同意拿出头饰真品,却不让拍照。郭雨桥就耐心地解释,说自己只是出书,不是为了复制卖钱,是想为挖掘、抢救蒙古族文化遗产出点力,而且在书上也不写收藏人的名字。最终牧民让他完成单件拍摄、组合拍摄后,又让女儿穿戴好服饰让他拍照。

5元钱救了两只鸟

郭雨桥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每种动物都非常可爱,它们和人类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应该得到保护和善待。

有一次,郭雨桥在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二圪蛋湾拍摄水鸟时,看到一个山东籍的打鱼人网住了一大一小不同种类的两只水鸟。两只鸟在网中痛苦挣扎,郭雨桥顿生恻隐之心,立即掏出5元钱给了打鱼人的孩子,答应给他们全家照一张合影,要求打鱼人放了这两只鸟。打鱼人被郭雨桥爱鸟的诚意打动,就把鸟放了。没想到获释的鸟儿并没有马上飞走,而是围着郭雨桥转了一圈,然后才飞上蓝天。回到家后,郭雨桥把胶片冲洗出来,按照打鱼人留下的地址把照片寄到了打鱼人的老家,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1  2  3  4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