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走遍蒙古地,“在牧民家中坐一坐,在大自然里走一走,在历史遗址上想一想,为游牧民族吼一吼”
1998年,郭雨桥从自治区作家协会秘书长岗位退居二线,能自由支配时间的他萌生了走遍蒙古地、开展蒙古族文化寻根的宏伟计划。他的目标是要走遍以蒙古语为母语的8省区蒙古族聚居地、蒙古国全境、俄罗斯境内的蒙古族聚居地,探寻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目标确定,他就头也不回汗也不擦一把地走下去。用郭雨桥自己的话来说,他既不懂得走捷径,也不会投机取巧,就像被黄鹂鸟笑话的那只蜗牛,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加倍的艰辛。
开始,他想循着蒙古族的发祥地从呼伦贝尔由东向西走,当时正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他就把行进的目标转向了西部。
2000年,年近花甲的郭雨桥怀揣着印有“在牧民家中坐一坐,在大自然里走一走,在历史遗址上想一想,为游牧民族吼一吼”字样的名片,坐上了去往乌鲁木齐的列车。这一去,便开始了他12年的执著踏访,总行程达12.5万公里。
新疆是郭雨桥走遍蒙古地的第一站。临行前,他既充满兴奋又有几分忧虑。新疆的牧民会不会接纳他?自己的身体能不能挺得住?等到他在新疆阿拉泰地区待了一个半月,牧民的热情好客、纯朴善良让郭雨桥彻底消除了疑虑,增强了走下去的信心。一户牧民的女主人为了让他拍到秋季牧民转场的情景,调动了她的全部亲朋,组织了21个人的阵容,还包括两峰骆驼、5匹马、整个蒙古包和里面的全套设备。为了搞得有气息,她把做奶酒的过程也加了进来。女主人70岁的婆婆为了赶制酒笼的外套,一晚上没合眼。郭雨桥先后3次赴疆,走遍了新疆5个州的蒙古族聚居地,总行程3.55万公里,收集了大量蒙古族民俗资料。为了研究新疆蒙古族牧民过春节的习俗,他干脆就在新疆一位牧民居住的山窝里过了春节。
每次去蒙古族居住地区采风,郭雨桥都是一个人背着照相机,带着DV、书和采访本,最多一次背的东西重达100多斤。在牧区,他又当摄影师,又当摄像师,还当记录人和翻译。几年下来,他的拍摄技术几乎达到了专业水平。
2005年,在著名作家冯骥才、北方新报社和内蒙古西贝餐饮有限公司的资助下,郭雨桥走进蒙古国,足迹踏遍了蒙古国22个省中的21个。2006年他走遍了呼伦贝尔和赤峰二市。2008年,他赴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考察。2009年,他又到青海和东三省考察。2010年去了阿拉善和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2011年去云南兴蒙蒙古乡,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2012年去了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准格尔旗,包头市达茂旗,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等。
特别是在蒙古国,他靠着租来的一辆三菱越野车、一个超大容量暖瓶、一名当地的蒙古国司机、一本蒙古国旅游地图,过上了以车为家的游牧生活。
哪里有民俗活动就去哪里,哪里有好看的地方就去哪里。饥一顿、饱一顿,是郭雨桥和蒙古国司机生活的常态。有一次,他们到乌兰巴托附近采风,路上恰好遇到一位牧民在杀牛。本来可以饱餐一顿牛肉的郭雨桥,在牧民剥牛皮的时候打听到附近的山里有马鹿,而且那位牧民自愿当向导。如果把牛收拾停当再去,太阳已快落山,吃饭时再喝上几盅,当天就啥也干不成了。于是,他们决定空着肚子去拍马鹿。一看见马鹿,郭雨桥把饥饿忘到了九霄云外,拍完回来的路上,他才突然想起没有吃饭,等回到乌兰巴托已经是晚上10点。
长期在牧区采风、生活,郭雨桥和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牧民们不论是否认识他,只要求郭雨桥办事,他都会尽力帮忙。从蒙古国回国后,他把该送给牧民的照片洗出来,一家一家装在贴好了邮票的信封里,托可靠的人捎到蒙古国邮寄给牧民。今年春节前,一位东乌珠穆沁旗的牧民想来呼和浩特现场观看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春节联欢晚会,郭雨桥通过努力,满足了牧民的要求。“牧民最痛恨的就是失信和偷盗,如果你失信就等于把自己出卖了。”郭雨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