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凭的学者
哈达奇·刚1949年出生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沙尔利格苏木一个贫苦牧民家庭。父亲是抗战老兵,母亲是牧民。在他幼小的时候,就深受文学的影响和熏陶。父亲是苏木里了不起的民俗民间文化“专家”,经常给他讲蒙古族传统文化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直到现在他都能熟记100多个故事。上学期间,因受父亲影响每天晚上给宿舍的宿友讲故事,常常讲得一晚上不睡觉,影响了第二天正常上课,让学校查夜警告了多次。正是父亲对他的文学启蒙教育,让他以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哈达奇·刚没有正规学历,小学5年、初中3年、西安政治学校一年半、内蒙古大学文学创作研究班两年,加在一起在校时间还没有一个正规高中生长,至今档案学历仍然是初中。可他靠自学靠阅读靠钻研也靠创作翻译学术成果,被破格评定和晋升为翻译、副译审、译审、一级作家、研究员,还常被请去到高等院校讲课或参加硕士生博士生论文答辩,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为数不多的荣膺正高二级的专家学者。
哈达奇·刚无专攻某一学科的经历,可他阅读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中外文学史,涉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黑格尔、康德和孔子,接触了蒙古史及蒙、汉古代文学。他爱做笔记,从王力《汉语诗律学》到黑格尔《小逻辑》到某一部美国大片;他好比较,比较《静静的顿河》与《清澈的塔米尔河》、《玩偶之家》与《雷雨》、魔幻现实主义与蒙古族民间故事;他喜欢尝试,诗歌、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纪实文艺、文学评论、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均有建树;他善于钻研,文学命题、哲学命题、民俗学命题都有成果问世,还被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视请去讲了19讲的“萨冈彻辰与《蒙古源流》”。
哈达奇·刚1971年应征入伍,1987年转业调入内蒙古文联,被任命做了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从事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搜集整理工作。两年后被任命为内蒙古文联副秘书长、劳动服务公司经理、文艺之家主任。这些职务跟文学创作不搭界,他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凭着对蒙古民族文学事业的追求与热爱,克服重重困难,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和节假日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翻译和文学评论。
哈达奇·刚从1972年起涉足文学创作,在儿童文学和文艺评论方面尤为突出。上世纪80年代他是我区比较活跃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曾有多篇作品获奖,近年有内蒙古师大文学院研究生研究他的儿童文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他在文艺评论领域耕耘30多年,文艺评论期刊《金钥匙》杂志在2009年第三期为哈达奇·刚刊出专辑,发表专题评论5篇,高度评价了他在蒙古文学评论方面取得的成就。内蒙古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包斯钦的评语:“哈达奇·刚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很多带有普遍性的新问题,率先去触碰;能够对很多繁复的现象和趋势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能够从别人重复了多少遍而不再感兴趣的命题中悟出新东西;能够将别人嫌麻烦而规避的难题,坚决要啃下来,从而在理论评论界一直充当着先锋。”
哈达奇·刚在牧区长大,没有专门学习汉语的经历,可他蒙汉兼通,不仅能用汉语创作小说、散文、论文和剧本,而且成为大家公认的蒙译汉文学翻译领军人物,他还整理出自己的翻译经验写成教案,多次为翻译班学员讲学。
哈达奇·刚用蒙古语和汉语创作并发表各类体裁文学作品130多篇(部、首)120多万字,结集出版《哈达奇·刚短篇小说选》《哈达奇·刚儿童文学选》、评论集《苏叶、哈达奇·刚评论集》《新时期蒙古文学有关问题》、长篇纪实文学《欧罗巴蒙古奇人》等多部。与此同时,他先后将100多位老中青三代作家的260多篇(部、首)蒙古语诗歌、散文、小说、儿童文学、报告文学、评论、戏剧、民间文学、民俗作品译成汉语,结集出版的有诗歌译作集《故乡情》、散文译作集《牧马人》、儿童文学译作集《108颗兔子粪与8枚金币》、民俗译著《鄂尔多斯婚礼》及几部个人诗选,连获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选(骏马奖)翻译奖及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翻译奖等。
哈达奇·刚在书房查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