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较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
蒙古族祭驼——祭母驼顺序 祭母驼时间在祭儿驼结束后,于产羔前开始。以祭火神的形式进行,基本内容是:
在香炉台(蒙语“桑根英德尔”)上点燃香火。在蒙古包中央的火撑子里点燃柴火,撒柏枝香,点亮酥油灯,把装有糖果、奶食品、油饼、酥油等供品的盘子和砖茶、白酒、驼奶、哈达、全羊背子等摆在佛像前。喇嘛念《贡吉勒塔目》经。
选择1—2峰儿驼和几峰怀胎母驼,绕香炉顺时针转,前来参加活动的人都要在香炉中祭洒白酒和刚煮好的奶茶,至诵经结束。
在火堆周围供放4个青稞面(糌粑)做的“巴灵”,4个青稞面做的酥油灯,喇嘛念《米塔乔特巴》祭火经。主妇穿着盛装,把去肉的羊胸叉骨用五色丝线各缠绕三圈,中间塞进五色彩绸和棉花,同时放红枣、干果、奶食品等,然后一起投入火中。
男主人先将象征献给火神的哈达和火堆周围的酥油灯、巴灵投入火里。全家人围绕火堆祭洒酥油、白酒。所有参加仪式的人都向火神祈祷:祝愿骆驼百母百子,膘肥体壮,抗御灾病。
祭母驼一般是共用水井的几家牧户依次进行,顺序自定,自约而行。
蒙古族祭驼——祭驼群内容 祭驼群的时间选在每年驼群膘肥体壮的秋季,以招财的形式进行,并请喇嘛念招福经。男主人手握“达勒干苏木”,女主人手提装有驼奶的奶桶,其他主要成员手端盘子,共同面向空中环绕招福。祭驼群时尽量把所有的骆驼全部找回来,让它们沐浴仙气,接受祝福。特别是儿驼、“敖恩根特莫”、“色特尔特莫”、“达尔罕特莫”等骆驼必须找来,向它们朗诵祝词,唱赞美歌。
——敖恩根特起源于萨满教进入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之前。人们把驼群中最好的骆驼敬献给山神、树神,不分雌雄,终身供养,祈求神佑。
——色特尔特莫是在佛教传入后,敬献给佛的骆驼。与前者一样,属于佛之骑乘,不得使用,终身供养。
——达尔罕特莫则是把体型好、毛色好、产羔多、驮物多而稳、走路平而快,为驼群和家庭做出巨大贡献的骆驼视为“功臣”,退役后不杀不卖而送终。
在祭驼仪式上,敖恩根特莫和色特尔特莫作为神和佛的使者或化身,接受礼拜,传达祈愿。达尔罕特莫则体现以恩报恩的思想。
每年祭驼群时,如果这三种骆驼都健在,便在驼峰上悬挂五色彩绸装饰和写着经文的“额尔德尼音”葫芦,象征财富永远装不满、取不尽。如果出现空缺,此次活动就要重新选择继承者以延续,确保三种骆驼永续不断。在色特尔特莫的脖子上,还要拴上用五色布做的印着经文的“扎拉目”,常年不取以佑护驼群。
蒙古族祭驼——重要意义 蒙古族祭驼是一种传统民间文化,不仅是研究民俗民情的重要根据,在研究骆驼文化和骆驼饲养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祭驼活动中有极其丰富的人性化内容,产生了诸如“功臣驼”、“劝奶歌”、“骆驼赞”、“祝颂词”等大量的拟人文化,孕育出蒙古族忠厚善良、刚正不阿、吃苦耐劳、勤奋顽强的骆驼精神。
祭驼是民间文化活动和人文思想的传承载体。除保留民间信仰、体育竞技、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的原生形态外,还传衍着人与自然、人与家畜的和谐,隐含着知恩图报、与人为善、善待环境、崇尚自然的朴素道理,蕴含了因势利导、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传递着温柔敦厚、默契和谐的人生哲理。在促进牧民互助友爱,自然传承共同民族心理,增强民族凝聚力,丰富牧民文化生活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蒙古族祭驼——社会作用 蒙古族祭驼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活动,而是信仰和务实的结合,包藏着朴素唯物的内容,是牧驼人精神寄托的核心空间。不仅有助于研究民俗民情,在研究骆驼文化和骆驼饲养方面也具重要作用。特别是活动中所展示的人性化内容,孕育了当地人民忠厚善良、不屈不挠的骆驼精神,成为民族凝聚和人文传承的载体。所以,当务之急是搞好骆驼文化研究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骆驼计划,深入发掘以祭驼为主要内容之一的骆驼文化,使面临失传的民俗文化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