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辽地区还出土过许多中原器物:如金花银器、瓷器、茶叶等等,这些也都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从中原经当时的南京(今北京)、榆关(今山海关)运进来的,在陈国公主墓中还出土了许多新疆的和田玉器(见图)等等。上述物品都是通过四面八方的“草原丝绸之路”输入的。
辽代南唐时期越窑碗、陈国公主墓出土和田玉鱼、来自唐朝的金花银盘图
(2)鹰道
鹰道是辽时一条特殊的通道。由于契丹皇帝喜欢打猎,四时捺钵(皇帝四季打猎,通辽市科尔沁区在辽代时称广平淀,是辽代皇帝冬天捺钵和接见各地使臣的地点)和畋猎需要猎鹰,海东青就成为他们须臾不可离的“驯服工具”;据《契丹国志》载:“五国(女真部落)之东接大海,出名鹰,自海东而来,故名海东青。”海东青产自五国(女真的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五国,即当时的五个部落),契丹统治者打通了这条鹰路,向女真人强索海东青,又“岁遣使者,称天使,佩银牌自别,每至女真国,遇夕,必欲美姬艳女,荐之枕席(必须让女真部落的女人陪睡)。”
《辽史》“贡鹰道”记载的“鹰路”,是从上京临潢府(巴林左旗)→经扎鲁特旗→前黄龙府(吉林农安)→五国部(黑龙江省)一线。《金史》载:“继而,五国蒲聂部节度使拔乙门叛辽,鹰路不通”,则是正史中最早出现的关于“鹰路”地名的文字记载,也进一步佐证了“鹰道”是客观存在的。
考证得知:通辽地区的鹰路是从辽上京(今赤峰市巴林左旗)出发,经通辽市扎鲁特旗,入黑龙江境内,沿松花江、黑龙江顺流而下(水路),直抵黑龙江入海口鄂霍次克海、库页岛,到达广阔的大海和海岸嵯峨的山岩地带——海东青的故乡。冬天河水封冻,变成冰路,使臣们乘坐雪爬犁前行。
鹰道是辽代一条特殊的商道,实际上也是一条贡道。后来宋朝的徽钦二帝“北狩”时,也是沿着辽国的鹰路到达五国城的。
(3)茶路
契丹人喜欢茶,所饮用的茶和茶制品主要来自南唐和吴赿地区,茶是契丹与五代十国、北宋贸易的主要商品。北宋输往契丹的茶多是饼茶和草茶,但也不乏名贵珍品,如建茶,团茶,乳茶等。这些名贵茗茶多产于建州,故称建茶,建州治所在南唐时的建安,即今天福建省建瓯。
当时,契丹茶道主要有榆关路(山海关)、松亭路、古北口路和石门关路四条通道。
通往通辽地区的茶道主要有两条:一是榆关路(山海关),从榆关至居庸关(北京)可以行车;二是古北口路,古北口路多是崎岖山道,只能骑马,西北各族往来和军需供应,则用马、驼。在古北口路有驿馆,由民户供给,称“供亿(驿)户”。各地驿传,多随时征调营运,并无固定的制度。
(4)水路运输
在辽代还有水路运输,辽朝海路交通主要通过渤海地区。由南京(今北京)向辽东运粮,当时南京(今北京)东面的蓟州,有萧后运粮河。“萧后运粮河”即是:辽东→塘沽→新苍→燕京(北京)。通过“萧后运粮河”从渤海到辽东,再由辽东把粮食运到辽国中心区域,即赤峰、通辽地区。
综上所述:辽代交通发达,商道、贡道、鹰路、盐路、茶路水路繁荣,商道、贡道、鹰道、茶道和水路运输道路的固定,使辽代成为通辽市“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时代。
金朝是继辽朝之后,女真族(满族祖先)建立的政权,此时,辽代开创的“草原丝绸之路”继续沿用。
2、蒙元时期,通辽市“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
蒙元时期是中外关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东西方陆路经济交往,在“丝绸之路”贸易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