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原上歌声悠扬
告别朝鲜半岛和日本,把目光转向与中国北部接壤的蒙古,那里是另一番风情,草原、牛羊、蓝天、白云是他们艺术的基因。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表演者穿蒙古长袍,配以马头琴音乐,以真声唱法为主,即兴发挥,是最接近自然的声音。
蒙古族长调民歌跨境分布,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均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2005年11月25日,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据悉,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千百年来,蒙古歌唱家代代相传,口承心授,使长调成为具有成熟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蒙古语称蒙古族长调为“乌日图道”,是长歌的意思。
蒙古族长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