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扎鲁特旗乌兰牧骑还创作出了乌力格尔《格萨尔出征》《神奇秀美的扎鲁特》《亲家俩》,舞蹈《吉祥草原》《八骏追风》《黑骏马》《扎鲁特少女》《鸿雁》《激情的草原》和歌曲《山杏花》《我爱扎鲁特》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作品。2011年,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扎鲁特旗乌兰牧骑的好来宝《家乡美》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晚会演出。
奈曼旗乌兰牧骑艺术团自组建以来,始终坚持深入到广大的农村牧区,为广大农牧民群众送歌献舞。特别是最近几年,以打造舞台艺术精品为重点,创作演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舞台艺术作品,代表作品有舞蹈《柳编风情》《顶碗舞》《杜若情》,歌曲《农家饭、农家话》《圣洁的哈达》《蒙古姑娘美》等。2005年创作、演出了大型歌舞剧《诺恩吉雅》,产生了较大影响,获得了通辽市科尔沁艺术节大奖,并获得了200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类创作最高奖“萨日纳”奖;2007年又创作演出了大型生态情景歌舞剧《科尔沁歌王》获得了通辽市科尔沁艺术节最高奖金奖。2009年创作演出的民族舞剧《绿之魂》,获通辽市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专业文艺汇演金奖。2009年歌曲《农家饭、农家话》和大型歌舞剧《诺恩吉雅》又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2011年创作演出了音乐情景剧《奈曼婚礼》,该剧又获得了第九届科尔沁艺术节金奖。现奈曼旗乌兰牧骑共有演职人员51名,是内蒙古自治区一类乌兰牧骑。
通过深入基层,从鲜活的典型和生产生活第一线汲取营养,激发灵感,为创作插上了翅膀。科左后旗乌兰牧骑艺术团近年来创作并编排的舞蹈《骏马》《搏克雄风》《天地安代》,歌曲《在那白云飘落的地方》《雕花的马鞍》《科左后旗我可爱的家乡》,好来宝《僧格林沁亲王赞》《中国马王赞》《繁荣的内蒙古》等上百余件作品在国家、自治区、通辽市的文艺汇演和艺术评比中多次荣获大奖。
大大小小的文艺演出,库伦旗的安代舞是“压轴戏”几乎是不成文的惯例。
“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建设文化旅游名旗,是库伦旗委政府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通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打造祖国北疆文化繁荣亮丽风景线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库伦旗围绕通辽市委、市政府向北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和蒙古国合作的一系列部署,在打造文化品牌、实施文化“走出去”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和尝试。2015年2月28日晚,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最大的剧场——中央文化宫,库伦旗乌兰牧骑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安代舞表演,震撼了现场所有观众,艺术团演员们把激情的安代文化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惠民:真正成为“我们的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最初的汉语翻译是“红色嫩芽”,后被引申为“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因为它扎根草原、服务于基层农牧民,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我们的乌兰牧骑”。
广阔的草原就是乌兰牧骑的舞台,别看没有豪华的舞台布景和高清的音响,可牧民就爱看这原生态。乌兰牧骑演出时,往往是红旗往草地上一插,几十里外的牧民便闻风而来——过去是骑马,今天则跨上摩托车、开着“三轮子”“四轮子”、坐上汽车赶来。
“哪里有农牧民,哪里就有乌兰牧骑。”半个世纪以来,几代乌兰牧骑人实践着这一诺言。只要群众需要,哪怕只有一个人,乌兰牧骑也要倾情演出,这是几代乌兰牧骑人的传统和作风。
“六、七十年代,科尔沁草原地广人稀,农牧民非常缺少娱乐项目,文化生活极为单调。我依然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看演出的情景,我们爬上乌兰牧骑流动演出的大卡车上,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看一次演出,至少乐呵半个月。”演出现场,79岁的市民包文德老人兴奋地说。
绿茫茫大草原,雪白的小狐狸,雕花的马鞍,悠扬的马头琴,美丽动人的姑娘,帅气健壮的小伙,还有那敖包上清丽的月亮……不少市民都清晰的记得,在2013年“科尔沁之夏文化惠民广场文艺演出”现场,来自科左中旗乌兰牧骑能歌善舞的演员们为久居城市的人们带来了一场美轮美奂的原滋原味蒙古族艺术大餐。
演出中,科左中旗乌兰牧骑能歌善舞的演员们表演的舞蹈《奔腾的达尔罕》、歌曲《敖包上的月亮》《喜吉德姑娘》等精彩的节目博得了阵阵掌声,同时也把市民们带到了广袤的草原,领略到了科尔沁的美。
“2013年,在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评选活动中,科左中旗乌兰牧骑榜上有名,成为此奖项中49个全国县级文艺院团先进单位中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奖的文艺演出团体。”演出现场,一位来自科左中旗文化部门的负责人欣慰的说。
汇演在《永远的乌兰牧骑》中圆满闭幕。全体演员的歌声发自肺腑,用简单的音节悠扬地吟唱着对生活的赞美和对生命的崇敬。优美动听的歌声,热情奔放的安代舞感染着每一位观众,场下响起了本次汇演最经久、最热烈的掌声。
搭建艺术舞台,惠及群众文化。通辽市乌兰牧骑汇演的揭幕,无疑翻开了乌兰牧骑人向着更高、更远进发的崭新一页。
文图/本报记者康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