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生态> 焦点关注

青藏高原莫日合村:一个医治草原创伤的故事

2015-09-17 15:00:09 | 来源: 青海日报 | 作者: 黄瑾辰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目前,像在莫日合村一样,达日县已完成休牧围栏463万亩,人工种植饲草25万亩,累计治理黑土滩16万亩。德多说,父辈的教训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现在他们很注意科学放牧,尊重自然规律,再也不会让草原受伤害了。

下午时分,草原上下起了雨。这是一场透彻淋漓的大雨,有一阵甚至还夹杂着雪花和冰雹。青藏高原,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达日县德昂乡莫日合村村支部书记德多的情绪,随着天气起起伏伏。

下雨,给草原带来了珍贵的水分,是好事儿,可下冰雹就不太妙。见冰雹不大,德多才稍微安下心来。

今年58岁的德多,在草原上生活了一辈子,清楚村里的草场由绿变黑,然后再变绿的过程。他深知,今天的绿色实在是太宝贵了。

德多所在的莫日合村,是一个典型的牧业村。而畜牧业,是达日县的主体经济。上世纪八十年代,达日县的畜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莫日合村也不例外。

1984年,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工资是50多元。而达日当地人回忆,当时一只羊能卖30多元,牛的价格就更高了。眼见这么赚钱,牧民们都在想方设法多养牲畜,一户几百只不算多。

再丰美的草场也有不堪重负的一天。在气候变暖和过度放牧的双重压力下,草场布满创伤。严重退化的草场经风蚀和水蚀后,形成“秃斑”状裸露土地,成为黑土滩。

据统计,从1986年到1994年不到10年的时间里,达日县的黑土滩面积由251万亩迅速扩大到862万亩。更可怕的是,退化为黑土滩的草地上鼠洞密布,鼠类活动猖獗。

甘万青,现任达日县三江源办公室主任。2001年起,他曾在德昂乡工作过三年。那时,情况依然没有好转。

“当时路还没有修好,我们下村都骑马,马踩死老鼠是常有的事。我们也采取过一些措施,但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效果不大。”甘万青说。

真正有力的大规模治理始于2005年。当年,三江源工程启动,针对草原创伤———黑土滩的系统性治理开始了。

而治理的方法,则是向草原“取经”,学习自然的规律。

“草少老鼠进,草多老鼠退”。这是草原上群众总结的一句话,揭示的是草原上的生存规则。草长得茂密,影响老鼠的行动和视野,老鼠就少;牛羊把草吃完了,老鼠行动无阻,就涌进草场吃草根。草根吃完了,草原就失去了生命力。

“人、草原、动物之间,有内在的平衡。一旦这种生态平衡被打破了,环境肯定会恶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恢复这种平衡。”甘万青说。

治理工作三管齐下。许多牧场被封育了。莫日合村的草场被铁丝网隔成块,轮流封育,期限为五年。一块已经封育三年的草场内,人工种植的披碱草和羊茅草长势良好,已有五六十厘米高,这两种草是精心培育的高原草种,很适合在这里种植。

同时,大规模灭鼠行动开始。鹰、猫等老鼠的天敌被投放到草场上,围剿老鼠。灭鼠用的是新型鼠药,没有二次反应,也就是说,老鼠被药死以后,动物吃了老鼠尸体不会中毒,保护它们的安全。

草长起来了,老鼠少了,生态平衡慢慢恢复,野生动物也随之增加。当地牧民反映,近几年,这里的马鹿、石羊、麝、鹰等动物数量都明显增加。其中,鹰和猫是老鼠的天敌,又可以反过来抑制鼠害。

目前,像在莫日合村一样,达日县已完成休牧围栏463万亩,人工种植饲草25万亩,累计治理黑土滩16万亩。

一块土地从绿到黑、再到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学习、运用自然规律的过程。虽然,已完成治理的黑土滩面积还不到总面积的2%,但却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德多家有三个孩子,都子承父业做了牧民。德多说,父辈的教训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现在他们很注意科学放牧,尊重自然规律,再也不会让草原受伤害了。

□本报记者/黄瑾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