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文化> 热点新闻

蒙古族曲艺 乌力格尔

2015-09-18 14:11:39 | 来源: 中国通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乌力格尔,蒙古语意为"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及我国东北各省蒙古族聚居区。

一、简介

乌力格尔,蒙古语意为"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及我国东北各省蒙古族聚居区。与草原上的蒙古族群众生活习性一致,这种艺术具有浪漫开阔的气息。它最初的形式与西方中世纪的吟游诗人相似,艺人们身背四弦琴或者潮尔(马头琴),在大草原上随风漂泊,四处流浪,追逐蒙古包和王爷贵族们的府邸,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精彩的说唱、长篇的传奇成为草原上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 

二、历史溯源

乌力格尔,19世纪中叶,首先产生于卓索图盟(今辽宁阜新、喀喇沁一带),19世纪晚期进入郭尔罗斯。   

乌力格尔的产生,其背景要追溯到清初。清入主中原后,为防止蒙汉接触,修筑了长达数千里的"柳条边"。采取了非常严厉的封禁政策。但到18世纪中叶,河北、山东连年荒旱,民不聊生,雍正二年(1724年)清朝廷不得不向卓索图蒙旗提出"借地养民"。于是黄河沿岸大批破产农民涌进卓索图各地。到乾隆十年(1752年)仅进入喀喇沁左旗的汉民已达6万余人。在其影响下,哲里木盟的郭尔罗斯前旗(即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辅国公恭格喇布坦为发展本旗经济,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私下放荒招垦。到嘉庆四年(1799年),在饮马河、伊通河、雾开河沿岸垦熟地265,548亩,承垦汉民达2230户。这是今吉林省,也是辽河北最先放垦的蒙地。 

大批黄河沿岸农民进入关东蒙旗,促进了蒙旗农耕经济发展。随之,牧民逐渐定居,屯落集中,文化生活逐步活跃。大批黄河流域汉民进入关东,带来了黄河文化,推动了蒙汉文化交融。这一文化现象史称"黄河文化北移"。 

在北移文化中,汉族曲艺迅速发展。京韵大鼓、评书、莲花落走入民间。奉派大鼓、二人转、单出头开始形成。汉族曲艺许多长篇评书书目,以感人的故事情节,细微生动的描述,使草原人民群众情若着迷,也吸引众多蒙古族民间说唱艺人的关注。如卓索图的旦森尼玛、哲里木的绰旺、郭尔罗斯的常明等等。

旦森尼玛(1836--1889),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今阜新)人。幼年当过寺庙班迪(小喇嘛),通晓宗教音乐和蒙、藏、汉族语言文字。他将唐代五传故事(包括《器喜传》、《全家福》、《殇妖传》、《僻契传》、《羌胡传》编译成蒙语说书。撷取汉族评书艺术精华,以"道拉胡阿雅"(类似叙事性民歌)为基调,采用便于自拉自唱的"胡尔"(中音四胡)为伴奏乐器,创立了"胡尔奇"派说唱艺术。之后,又陆续从评书移植了《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唐宋传奇》、《水浒传》等。并广招门徒,经过两三代门人的传播,在蒙古东部区胡尔奇逐步取代了潮尔奇,而进入鼎盛时期。 

19世纪末,郭尔罗斯出生的胡尔奇常明(1874--1959)他吸取各家精华,自成一家。以说唱《封神演义》、《七国故事》、《大唐》、《舍国故事》成名。常在科尔沁十旗、扎鲁特二旗、巴林二旗、土默特、阿鲁科尔沁演出,足迹遍于蒙古族东部草原。  

20世纪初,擅说《三国演义》和《隋唐》的胡尔奇青宝(1895--1946),幼年举家从乌力格尔艺术崛起的卓索图迁到郭尔罗斯前旗。他谙熟历史,精通蒙汉文,将尹湛纳希的长篇小说《青史演义》改编成同名长篇琴书,并将其中五箭训子的故事改编成中篇琴书《折箭同义》,以套曲5支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成吉思汗灵堂落成典礼上演唱,而成为名震吉林的胡尔奇。  

被西方蒙古学专家誉为蒙古史诗研究"活化石"的蒙古英雄史诗在当代还能否挖掘到?古老的"陶力"的演唱人,在当代还能否寻觅到?这是当代郭尔罗斯民间文字艺术挖掘的一个重大课题,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事情。经过长期跟踪查访,终于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1979年11月访到。50年前(1929年)冬,深受旦森尼玛派影响的胡尔沁艺术家巴力吉尼玛曾被请到郭尔罗斯前旗朱日沁、四喜窝堡。这一年因当时兵荒马乱,又连年遭灾害,村民们按照古老风俗,焚上香请来能说唱"陶力"的艺人说唱"镇服蟒古斯的故事"。巴力吉尼玛说唱了《女神》、《阿尔斯查干海青》、《阿拉坦嘎拉巴》等史诗故事。就在这次演出中,他收了一个弟子郭尔罗斯人白·色日布扎木萨。那之后,白·色日布扎木萨(1914--1986)成了一位继承"陶力"艺术的胡尔奇。这次采风采录到了他珍藏于腹50年的英雄史诗姊妹篇两部--《阿勇干·散迪尔》、《迅雷·森德尔》。经苏赫巴鲁、王迅、包玉文整理,于1993、1994年分别由香港金陵出版公司和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郭尔罗斯成为蒙古族自治县,党和政府关心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关心民间艺术家和艺人。成立民族文化馆、民族曲艺社,建立说书厅。在老胡尔沁白音仓布(吴云圃)59岁时,聘他到县民族歌舞团,委任他做民族曲艺厅主任。联合有关部门,组织艺人学习,考核发证,组织演出,创编新书目,挖掘文艺遗产。在郭尔罗斯出现了蒙语琴书的繁荣。涌现出一批胡尔沁群体,如那音太、乌拉、巴根那、吴文清、李占全、包文祥等。他们不仅认真挖掘遗产,还积极创作新节目,歌颂社会主义新时代,歌颂美好的新生活。

经过"文革"洗劫,在改革开放的感召下,老艺人白音仓布(吴云圃)83岁时,完成长篇书目《陶克涛胡》,于1990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包广林整理)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博·伯颜杜楞、特木尔巴根整理)出版发行。90岁时,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民间故事家"称号。进入八十年代,新一代胡尔奇、琴书艺人如特木尔巴根、汤森林、特木勒等都脱颖而出。特木尔巴根翻译、改编《嘎达梅林》、《成吉思汗》,汤森林把《陶克涛胡》搬上了舞台,在曲艺、在草原、在电台热情演出,乌力格尔更加广泛流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