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旅游> 热点新闻

“文化之水”浇灌草原“绿色发展”

2015-08-31 10:22:02 | 来源: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 作者: 石毅 周望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这个地处宁蒙陕三省区交界处的传统畜牧业大旗,正在用文化之水浇灌着草原经济绿色发展。

原标题:鄂托克前旗:“文化之水”浇灌草原“绿色发展”

当萧条的楼市和低迷的煤价依然持续,当新常态回归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多数地区正在为经济转型“焦头烂额”甚或彷徨无措的时候,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却用文化之水浇灌着草原“绿色发展”。

文化融三省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这个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的内蒙古西部传统农牧业大旗,是鄂尔多斯市行政区划最远、经济实力曾经最为薄弱的旗县,十年前的工业经济一度处于空白状态,被外界比喻为鄂尔多斯的“贫民窟”。

然而,意外从天而降,2005年,一个震惊区内外的发现改写了鄂托克前旗的历史:该旗上海庙镇有一块储量大、煤质好、地质构造简单的大型整装煤田。

2014年初夏,和煦的暖风又向这片草原传来一个喜讯:上海庙至山东800万千瓦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通过国家能源局批准。

虽然这一前一后的“偶然”与“必然”,使得外界对这个曾经不被人关注的旗县“刮目相看”,但在鄂托克前旗人的骨子里却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们知道,与储量丰富的煤炭等资源相比,这里的文化资源积淀更加深厚,文化之水可谓是源远流长。

鄂托克前旗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素有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大门之称。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蒙元文化保留与传承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河套文化、西夏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戍边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一条内蒙古自治区通往西部的重要文化、生态和景观廊道。

无独有偶。除此之外,这里距离宁夏北部的“塞上江南”银川市中心只有40公里,距银川机场只有25公里,距银青高速公路只有9公里;距离陕西定边60公里。

凭着自身的独特文化优势,借着在地缘上与宁夏、陕西等“亲密无间”的关系,鄂托克前旗“主动出击”。通过“文化草原”为主打,与宁夏的回族文化,陕北的中原文化资源优势互补,逐步形成蒙陕宁区域旅游联合的桥头堡。

“借银川打造国际化旅游城市为契机,主动融入宁夏旅游大格局,资源产品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与银川实行区域联动,主动融入宁夏滨河新区全域5A景区的大框架体系中。”鄂托克前旗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李云龙介绍说。

目前,鄂托克前旗以鄂尔多斯风景道为轴线,围绕上海庙欢乐大草原旅游区、大沙头生态文化旅游区、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等旅游景区,由西向东逐步推进、逐步完善,逐步释放民族文化产业园的服务和集散功能,形成协同效益,提升旅游业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1116407506_14407481568761n.jpg

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鹰骏主题文化公园

文化促旅游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盛夏七月,行走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无定河畔的大沟湾景区时,脑海中忽地涌上了这首唐代的边塞诗。

或许,许多人是从这这两句熟知的唐代边塞诗中知道无定河的,那想象中的无定河一带也一定是一个遥远的、凄凉的边疆之地。

可是,如今的无定河一带,却是碧草青青,古木巍巍,鸟语花香,人畜安详的和谐景象……这是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挖掘文化文化之水浇灌草原经济绿色发展的一个剪影。

自2013年以来,鄂托克前旗就确立将旅游产业培育成鄂托克前旗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带动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性新型产业。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最终吸引人的也是它的特色文化”,鄂托克前旗旗委书记张占霖说,“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经济受益”,在这几年里,鄂托克前旗文化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带来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受益。

昂素镇昂素嘎查的牧民孟克巴雅尔,在外漂泊了十年,会吹拉弹唱,几年前回到了家乡,成立了“牧家乐文化旅游协会”,联合周边的牧民们一起搞文化旅游接待,去年他家仅旅游接待就收入30多万元,是周边有名的文化大户。今年,虽然羊肉价格有所下跌,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生意,因为今年的游客更加多了,其来源主要是宁夏及其周边地区。

为了更好的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该旗率先出台了《鄂托克前旗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托克前旗关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和《鄂托克前旗旅游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政策,并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1000万。

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鄂托克前旗消费、活跃市场的“新引擎”。从鄂前旗旅游抽样调查人均消费看,2014年,鄂前旗国内游客人均购物消费支出720元,占总消费的20.7%,比2013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4年游客在鄂前旗购物消费额3.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这说明旅游业对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作用显著。

2014年全旗共接待游客56.7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1亿元。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旗共计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69万元,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38%,收入增长45%。

为了更好的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实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需要,鄂托克前旗把2015年定为“旅游服务业突破年”,着力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做精民族特色旅游业。

目前,鄂托克前旗正在成长为西部地区极具活力和魅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地区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迅速攀升,发展活力涌动。

1116407506_14407481568961n.jpg

敖包祭祀

文化铸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守好内蒙古各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守好内蒙古各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富民强区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精神家园的基本内涵,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要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文化繁荣促进各族人民精神世界的升华,以文化建设的成就铸就各族人民的美好精神家园。为了让本土文化尽快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鄂托克前旗在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注重传承普及,并使之形成品牌。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培育了众多文化旅游基地、地区名片和一系列文化旅游品牌,例如:大沙头旅游景区、上海庙旅游景区、马兰花基地等文化旅游基地;“一乡两基地”(“中国鄂尔多斯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马文化保护基地”、“中国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传承基地”)“中国绿色名旗”“中国最佳旅游休闲目的地”“中国鄂尔多斯搏克文化之乡”等多个地区名片;丝绸之路、宥州古城,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兴宇唐苏哥沙漠等文化旅游品牌。且在全国第一家提出“鄂尔多斯旅游风景道”品牌战略。

这些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向各地的游客完美的展示了草原、沙漠文化的同时也让当地的牧民看到了商机,使得草原上的第三产业活力迸发。巴音乌素嘎查的牧民娜仁高娃就是借着旗里的文化旅游热,创办了牧家乐发展民族餐饮业,并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和村民联合开办炒米加工厂,年收入超过20万元。“我就是凭着一股闯劲儿,但是一个人不行,大家合作起来才能干好!”像娜仁高娃这样依靠文化旅游商机富裕的农牧民,在鄂托克前旗为数不少。

“牧民融入现代生活,学习新知识,掌握先进技术是必要的,但也不能顾此失彼,丢失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鄂托克前旗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李云龙介绍说,要倡导牧民提高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使之发扬光大,传给子孙后代。

比如祭火,俗称“祭灶”,就是是蒙古族的一种古老传统习俗。由于蒙古人特别崇敬火神,认为炉灶是火神所在地,是家道或家族兴旺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明,因而平时蒙古包和房屋里的炉灶、火盆和篝火堆等,都被视为火神而加以崇拜,每逢年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火。鄂托克前旗每年的腊月二十四都要在圣火文化公园举办盛大的蒙古族传统圣火祭祀仪式。这样,既可以保护和传承蒙古族祭火风俗,又可以让四面八方的游客可以体验别具民族风情。

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年的旅游建设,鄂托克前旗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

与此同时,鄂前旗的文艺演出业和民族工艺产品业也快速崛起。2007年,该旗成立了“鄂前旗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促进协会”,下设马文化、骆驼文化、鄂尔多斯蒙族头饰、筷子文化等12个协会。该促进协会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多次草原歌舞表演活动。在他们的带动下,鄂前旗广大农牧民纷纷自发组建了巴音杭盖艺术团、天骏艺术团、老年艺术团、沙日塔拉艺术团、糜地梁宣传队等5支民间文艺团队,他们的表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同时,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发展文化产业。现全旗有2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文化产业。

经过多年的创新与发展,鄂前旗已有文物文化遗址152处,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有13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4项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2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名录。公布了首批71项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及首批65人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名录。目前正在积极申报阿拉格苏勒德祭祀和蒙古族祭树两个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依托“鄂尔多斯旅游风景道”内的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宥州古城、延安民族学院、希泊尔草原、民族文化产业园、大沙头生态文化旅游区、大汗行宫、上海庙欢乐大草原等民族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启动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旅游和希泊尔草原旅游景区建设、将民族文化产业园建设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观光服务、旅游集散为一体综合型产业基地。

鼓励发展“农家乐”、“牧家游”、农牧业观光体验等多种生态旅游,把内蒙古自治区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上海庙镇、城川镇、大沟湾村推向旅游市场。大力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支持鄂前旗内旅行社加强与周边市、旗、县跨地区合作,办好一会两节、马兰花摄影节、摄影大赛等民族文化旅游节,全面打响旅游品牌。

鄂托克前旗,这个地处宁蒙陕三省区交界处的传统畜牧业大旗,正在用文化之水浇灌着草原经济绿色发展。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29日电(石毅周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