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儿女> 草原骄子

牛根生再创业

2015-08-26 09:56:08 |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作者: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将牛根生做慈善归结为“慈善创业”。”  目前,牛根生只担任老牛基金会的名誉会长一职,理事长由大自然保护协会大中华及东北亚区总干事长张醒生担任。

洛克菲勒的中国学徒

老牛基金会的办公室位于呼和浩特东方君座的22层,去年10月份搬入,之前租用在一个拥挤的宾馆里。在这个9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崭新的墙面上张贴着牛根生与比尔·盖茨、洛克菲勒第三代掌门人、安南、布莱尔等慈善家的合影。在会议室内,墙壁上则张贴着牛根生的慈善感悟:“财富越多,责任越大;予人帮扶,予己修缮;倡导施者感恩受者;人人行善,则事无不善;快乐大小,看爱你的人数多少。”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办公室专门辟出两个房间,当做档案室。档案室张贴着醒目的口号:天天要档案,人人有档案。在档案室里,有专门的档案材料消毒柜、电子档案防磁柜等。每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完成,整个的卷宗都保留,而且纸质的文件必须保留,同时又数字化,数字化的储存设备都是在恒温状态下保存。徐永光在参观之后,用“惊讶”形容,“如此严格地进行档案管理,投入如此之大,我认为在国内基金会中这是第一家。至少我没见过在档案管理上做得那么严谨的。”

雷永胜说,牛根生参观洛克菲勒档案馆,发现我们国家很多找不到的东西,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比如圆明园全貌照片,联合国寻找资料也会去这里查找。“他说,千年的纸单会说话。”于是,牛根生回国之后要求专门建立一个专业的档案馆,并聘请了专业的档案员。

牛根生坦言,从最初筹划设立机构到现在的慈善文化交流、项目合作和引进,都得益于赴美考察学习。在老牛基金会创办之前,牛根生开启了第一轮赴美考察、学习之旅,从而为基金会的建立、股权捐赠、资产增值和制度设计提供了方向;在专职做慈善之后,他开启了第二轮赴美考察、学习之旅,这一次则是学习引入具体的项目以及家族如何参与慈善等。

2008年,牛根生在哈佛大学演讲时,一个美国学生对中国慈善文化有所质疑,牛根生有些强硬地回应:中国历史有多久慈善就有多久,比如20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那时美国在哪里?虽如此,牛根生仍旧高度肯定美国现代慈善制度的健全,慈善文化的普及,及其在社会管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在美国众多家族基金会和个人基金会中,最吸引牛根生的则是已有一百多年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同样吸引他的还有其传承百年的家族。牛根生之所以让全家人都参与慈善,正是在考察了洛克菲勒家族之后获得的认识。“牛根生确实在带领家族学习西方的一些慈善家族的传统,而且认认真真地在做,像他这样做的,目前中国还是第一个。”徐永光说。

牛根生很早了解到,老洛克菲勒做慈善时,社会有强烈质疑的声音,说是他们家做慈善是为了他们家的生意,用1个亿做慈善,却在生意上赚了10个亿,相当于用公益推进生意。老洛克菲勒一看没办法,只能让儿子做生意,自己做慈善。不过后来社会又质疑老子做慈善是为给儿子做生意做铺垫,凡是老子做过慈善的地方,儿子都去做生意。在质疑中,老洛克菲勒把慈善和生意分离得很远,凡是做慈善的地方不做生意,做生意的地方不做慈善,如此受到社会认可。在这一点上,牛根生做得更彻底。他坚定地表示:“我既然在早些时候选择投身慈善,未来肯定不会再踏足生意。”

据王振耀了解,老洛克菲勒做石油产业时,被称为“强盗爵爷”,他担心死后坟墓被挖而用水泥浇筑。但是在坚持做慈善之后,大家认为既然做慈善了就不再追究以前了。作为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慈善家—卡内基,在声明捐出3亿美元财产时,还严厉地镇压了工人罢工。而中国的慈善家遭遇着类似的声誉问题。“我觉得一个社会接受一个慈善家,其实是很难的。整个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很难接受慈善家,都实行过高的道德标准,鲁迅有一句话就说‘道德吃人’嘛。”王振耀建议,“我们这个民族转向现代慈善的时候,应该过好现代道德关。过好现代道德关,才能理解慈善人。如果过不好现代道德关,还用传统的方法,其实是灭了我们自己,也灭了所有的人。”

目前,牛根生只担任老牛基金会的名誉会长一职,理事长由大自然保护协会大中华及东北亚区总干事长张醒生担任。牛根生说,他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项目,然后引导落实。让他投入时间比较多的项目,一个是与欧美等国的慈善机构进行的交流与合作,一个就是环境保护和文化教育。之所以关注并聚焦这两个领域,是因为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产生了环境问题,因为过分追求应试教育而产生了教育体系的缺陷问题,即一个是人类的生存问题,一个是中华民族素质问题。关注如此宏大的话题,也曾是老洛克菲勒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关注的重点。

牛根生坦言,老牛基金会一直在向着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方向努力,希望基金会做到永续发展,做成千年老庙。“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需要国家在法律制度上能给予这样的基金会良好的生存环境;二是基金会资产增值需要更好的经营环境;三是基金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运营管理。”(中国慈善家/慈讯网记者宋厚亮)

 





 

   上一页   1   2   3   4   5   6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