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家族:给出去的逻辑
牛根生喜欢引用一句源自《世说新语》上的名言:“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他也常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他笃信此言,身体力行。他曾在一篇博客中写道,幼时,父母遭批斗,他在学校受牵连也时常遭人打骂,但把母亲给他的零花钱分给了小伙伴,时间一长,大家都听他的话,让大家干啥就干啥,不仅自己不再挨打,有时他还能指挥打别人。牛根生认为这是他奉行财散人聚的源头。
牛根生的妻子申淑香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回忆,牛根生在伊利任职副总裁时,最多的一年年薪达到了75万元,不过最后拿回家的只有10万,其他大部分都分给了部下。“他这个人性格就这样,要不然他从伊利出来之后,那么多手下都跟着过来。”2002年,蒙牛创业方才3年,牛根生开始张罗着为员工盖房。如今这个拥有几十栋别墅和楼宇的小区绿树成荫,牛根生买下了一套别墅,十多年来一家人一直住在这里。“他的理念就是,我一个人好了,肯定不行,我得把我这个团队带好了,就是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他一直就是这个心理,从伊利到蒙牛。我以前说过,你一个人吃好的喝好的,从骨子里就不得劲,必须分给大家。”
在筹划蒙牛上市之后捐出股份时,牛根生并没有直接告诉申淑香,而是试探性地说,这个钱不能往自己家里拿,得拿出来干点事。牛根生给出的理由是:一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二是对家族的安全有利。尽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想灌输,但在蒙牛上市之后,牛根生宣布捐出所有股份,仍让申淑香十分不解。她原本认为牛根生只会捐出一部分股份,留有一部分用于孩子上学和家庭使用。“这个人真是神经病。我们是1981年结的婚,也是从穷日子里慢慢奋斗过来的。刚刚有了钱,还没到手,就都要捐出去。别人都说他疯了。”申淑香忿忿不平地说。
为了让妻子想得通,牛根生不断向申淑香分析,捐了有什么好处,不捐有什么坏处,尤其对孩子,如果不捐,孩子靠父母不自己奋斗,对孩子成长不利。尽管不理解,但基于结婚20多年来对牛根生性格的了解,申淑香还是同意了。2004年10月16日,申淑香,以及他们的儿子牛奔、女儿牛燕(后改名为牛琼),各自签署了一份《授权声明》,其内容大意是:同意牛根生对其蒙牛股份及红利所做出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安排;同意牛根生签订的捐赠协议,并完全认可捐赠协议的内容。
牛根生解释,“我们家里的捐款人跟其他家族不太一样,我们是四个捐款人,因为财产是共同的,是大家的。万一哪一天我离开了人世,他们不同意,想把财产要回来怎么办?我害怕这个问题的发生,所以向大家征求意见,同意就签字。”
现在,除了女婿从事公务员职业之外,其他家庭成员都参与到了老牛基金会的工作中,包括嫁进门的儿媳。牛根生说,在他的影响、鼓励和支持下,妻子申淑香致力于“老人关怀”,儿子牛奔致力于“环境保护”,儿媳陈霄鹏致力于“文化教育”,女儿牛琼致力于“儿童关怀”。“我觉得世世代代都要做这件事,基金会要永续发展。”牛根生强调。
1982年出生的牛奔,身材魁梧,笑起来之后像极了父亲。与父亲不同的是,他内向,寡言少语,语速缓慢,柔和。他不张扬,在母亲的眼里是个老实的孩子,看上去丝毫不像众多富二代呈现出来的姿态。当牛根生提出捐出股权时,正在大学读书的牛奔说了一句让母亲一直记住的话:反正钱都是你挣的,跟我没关系。留学英国,牛奔原想学广告设计,但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了财会专业。毕业后,他先后在北京、上海工作,此后回到呼和浩特进入中国银行工作。他原本想自己做些事情,类似创业,但是最终在父亲的建议下,放下自己的梦想,参与家族慈善。“他父亲影响了他的好多事情,最终还是希望他做慈善。”申淑香说。对于父亲当时的做法,牛奔坦言并不能全部理解,他对慈善的理解尚且有限。直到参与进来,才理解了父亲的用意,以及慈善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