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只有黑吉辽?实则不然,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与东北三省山水相依、人文相谐、经济相融,也是地道的“东北老铁”。2007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的5个盟市被纳入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实施范围。如今,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这里的产业发展正按下“快进键”。
“丰”从草原来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粮仓”“肉库”“奶罐”是这里亮眼的名片。
内蒙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2024年,内蒙古粮食产量首次突破800亿斤,达820.1亿斤,其中内蒙古东部地区粮食产量达618.96亿斤,占比75%。
内蒙古黑土区是东北黑土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的36个旗县(市、区),耕地面积达4500万亩。
早春时节,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广袤的黑土地上,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粪肥抛撒机,将粪肥均匀撒在田地里。“粪肥还田是提升耕地质量的有效途径,既培肥地力,又促进增产提质。”全国人大代表、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岗说。
2023年5月,扎赉特旗获批全国首批、全区唯一整县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以“防薄、防瘦、防流失”行动,全力守护黑土耕地。目前,全旗在黑土区建设高标准农田192.6848万亩,黑土区粮食产量占全旗粮食总产60%以上。
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在东北四省(区)适宜区域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覆盖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2024年,安排内蒙古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任务2160万亩,中央财政下达作业补助资金8.29亿元。
赤峰市敖汉旗素有“世界小米之乡”之称,小米种植面积达百万亩以上,年产6亿斤左右。敖汉小米如何卖上好价钱?答案是,延伸小米产业链条,走生产加工、科普研学、农业观光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的产业融合之路。在敖汉旗农耕小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小米被加工成小米酥、小米油、小米皂等产品。该公司副经理徐志宇说:“我们正和科研院所合作,发展精深加工,研发更多产品,挖掘增值潜力。”敖汉旗积极打造“敖汉小米”区域公用品牌,以小米加工为主杂粮企业有184家,年加工能力在20万吨以上,2023年品牌估值达273.15亿元。
锡林郭勒盟围绕肉牛、肉羊、奶业等优势产业,建成4个农牧业产业园区、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和3个产业强镇。2024年,全盟肉牛、肉羊存栏分别达236万头和1067万只,肉类总产36万吨,同比增长12%;奶牛存栏32万头,奶产量66.5万吨,乳制品年销售额突破17亿元。
通辽市围绕玉米生物产业,引进30多家重点企业,产品形成13大类200多个品种。通辽市正围绕糖、酸、药、醇等方向,打造世界级氨基酸基地和国家级原料药生产基地,推动产业链向食品级、药品级高端延伸。玉米这个传统粮食作物,正被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
产业升级逐“绿”向“智”
内蒙古东部地区在进一步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积极补短板、促转型,为东北振兴贡献担当力量。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内蒙古重要的煤炭与电力基地。这里的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已超5221万千瓦、约占内蒙古40%,火电装机近4221万千瓦、占内蒙古三分之一以上,2024年生产煤炭3.3亿吨,其中约50%保供东北三省。
内蒙古东部地区立足现实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优势,驶入新能源就地消纳赛道。
曾以“煤电铝之城”闻名的霍林郭勒市,2019年以来持续增强绿电综合供给能力、降低用电成本,推动铝产业绿色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绿电铝之城”正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到2025年末,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591.3万千瓦,年发绿电230亿千瓦时,‘绿电铝’占比将达到63%。”霍林郭勒市委副书记、市长嵇海洋说。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也取得长足发展。在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一排排百米长的风机叶片整装待发,准备运往东北地区。“2024年的项目订单共100万千瓦,其中在通辽生产46套,已全部完成。”辽宁和展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辽厂厂长张星原说。
到2024年末,通辽市已形成1300套风电主机、1180套风机叶片、1900套风电塔筒、2500套风机机舱罩、30万吨风电精密铸件、20万千瓦轮毂、30万千瓦液流电池等新能源装备生产能力。到2026年,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预计可实现直供85%以上的风电整机基础元件,实现风电整机“通辽制造”。
丰富的风力、光伏资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绿氢产业发展注入动能。2024年3月,内蒙古新远景集团有限公司在赤峰市投建的绿色氢氨项目第一阶段30万吨绿色氢氨顺利投产。目前,内蒙古已批复内蒙古东部地区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39个、制氢规模达107万吨/年。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冶金和农畜产品加工等领域,大多是经济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保障好这些产品的供应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可靠和自主可控具有积极意义。
在赤峰市,赤峰云铜首创“双炉连续炼铜技术”,大幅提升能源利用率,显著降低炼铜过程中的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规划7个延链补链项目,不仅甩掉“卖矿”的帽子,更有望将锂多金属矿“世界级储量”打造成千亿级产业。有色冶金这个传统“老家底”,正在转型升级中逐“绿”向“智”、脱胎换骨。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赤峰市的实践仅是一个缩影。2024年,内蒙古东部地区新认定自治区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1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自治区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3个,新创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技术创新中心示范企业1个。
“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产业链向高端升级,内蒙古东部地区正立足特色优势,以产业突破服务东北振兴,赢得地区发展主动权。”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生产总值为3361.1亿元,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7782.6亿元,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以特色资源点亮“金色产值”
内蒙古东部地区冬季漫长,冰雪资源十分丰富,“玩冰雪”已经成为这里以特色资源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当地百姓与外地游客的冬季娱乐新风尚。
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谷滑雪场是该市面积最大、配套设施最完善的滑雪场,承办了包括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2024-2025赛季国际雪联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世界杯美林站等多项国内外大型赛事活动。
近年来,喀喇沁旗大力发展冬季旅游产业,冰雪节庆、冰雪运动、冰雪演艺等特色文旅活动在这里“轮番上演”,蓬勃发展的冰雪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在2025冰雪旅游发展大会上,呼伦贝尔市再次荣膺“冰雪旅游十佳城市”。从2024年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到前不久的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呼伦贝尔近年来以发展冰雪赛事为契机,将冰雪运动与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了变冰雪“冷资源”为经济“热引擎”的新突破。
今年春节前,呼伦贝尔市打造的“呼伦贝尔伊敏河冰雪嘉年华”,成为假期海拉尔区吸引市民游客“打卡”的新地标,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业态发展。“自呼伦贝尔伊敏河冰雪嘉年华开园至今,日均接待游客超6000人次,夏季看草原、冬季玩冰雪已成为‘冰雪+’产业的生动实践。”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徐佳琪说。
独特的气候条件也让呼伦贝尔成为极寒测试的首选地区,包括中国商飞等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在这里进行多种飞机机型的耐寒测试,各大汽车厂商的车辆冬测也常年“落户”于此。此外,海拉尔区已连续2年成功举办极寒冰雪装备展,吸引260余家企业参展,涵盖600余品牌,展出展品1.1万件,累计观展人数达8.5万人次。
内蒙古东部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碳汇成为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的有益探索。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保存最好的国有林区。2015年,这里停止了长达63年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0年来变采伐为管护,森林面积持续增加,森林质量显著提升。
内蒙古森工集团碳汇办主任汤春维表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达7857.95亿元/年,森林存储的二氧化碳总量稳定在17.2亿吨以上,森林蓄积年净增量2000万立方米以上,保守估算林木年固定二氧化碳达3600万吨以上。内蒙古森工集团碳汇产品已累计实现交易额超6000万元。汤春维说,内蒙古森工集团将持续推动“点碳成金”的探索,推动林业“碳库”变“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