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冰雪消融,大地复苏。走进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光照培养间,智能补光灯下,一株株水稻沉甸甸的稻穗折射着现代农业的科技光芒。科研人员正俯身观测“兴粳8号”的生长性状,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观测记录,见证着北方寒地水稻育种的创新突破。
科研人员正在观测种子及植物标本
“科技创新是撬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科研科负责人陶梦慧介绍,一粒优质稻谷,从种质资源筛选到品种审定推广,蕴含满满的科技含量。2023年,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迎来跨越式发展——获批创建全国首个省级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获地方财政每年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构建起涵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治区北方寒地水稻育种创新重点实验室等24个自治区级以上平台的现代育种创新矩阵。
科研科负责人陶梦慧(左一)正在与工作人员查看种子性状
在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分子和生理生化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开展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检测和研究。近年来,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建成了分子育种实验室、智能温室,引入先进科研设备,科研条件实现质的飞跃。更令人瞩目的是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万建民等顶尖专家,形成以67%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为骨干的创新团队,为北疆种业振兴注入智力活水。
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农畜初级产品药物残留检测
科技成果转化是检验创新的试金石。2024年,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联合中种集团开展5万亩生物育种大豆制种,构建“科研+企业+农户”全链条模式;与兴安农垦生资公司合作攻关大豆种子加工技术,推动本地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兴豆7号”“兴豆8号”大豆品种双星闪耀,前者以24.24%粗脂肪含量跻身全国高油大豆前列,后者则以高产高油优势树立行业标杆。
科研人员正在进行饲草营养成分检测
在水稻创新领域,“兴粳6号”凭高产、耐盐碱特性入选自治区看禾平台主推品种,“兴粳7号”入围第四届全国优质稻(粳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名单。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还与扎赉特旗佰东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内蒙古自治区水稻育种联合攻关项目,成功审定的“保农9号”“保农13号”水稻品种更是以抗病高产赢得市场青睐。2024年,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将水稻新品种“兴粳8号”成功转化给扎赉特旗佰东农业有限公司,“新品种亩产较对照品种增收72.2公斤,按市场价折算每亩多赚187.7元。”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水稻研究室副主任孙乌日娜展示的成绩单令人振奋。
科研人员仔细观测水稻的生长性状
数字见证创新力量:近年来,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建立40个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开展“科技特派团”“三区人才”“百名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等活动,累计培训农牧民10万人次;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受益面积达百万亩以上,水稻单产提高10%-15%,带动农民每户年均增收1500元;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盟本级科研课题百余项,成功培育出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高产、抗病农作物新品种29个,其中水稻品种15个、大豆品种12个、玉米品种2个。扎赉特旗种植户张占宝算起增收账:“‘保农9号’让亩产轻松突破1200斤,收入增加了,日子也更有盼头了。”
科研人员检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从实验室到黑土地,从种质创新到产业升级,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围绕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聚焦聚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持续推进科技“突围”工程,积极谋划重大科研项目,加大生物育种创新攻关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北疆大地上,一场以科技创新驱动的种业振兴实践,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图/文:王永生、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