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到长江”用音乐带你领略三江之源的壮美风光和人文气息

发布时间:2023-03-27 09:59:41丨来源:上海文联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3月25日晚,“守护三江源”大型生态情景音画“从黄河到长江:民族音乐巡演”亮相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3月25日晚,“守护三江源”大型生态情景音画“从黄河到长江:民族音乐巡演”亮相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用音乐带领观众领略三江之源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拓创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模式。

“从黄河到长江:民族音乐巡演”是我国首个以母亲河长江、黄河为主题,以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为主线的音乐项目,把中华民族三江源地区、母亲河流域的艺术特色与红色文化基因紧密结合。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刘照陆介绍,这个项目的背景是上海对口援建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而上海音乐学院有一个帮扶少数民族地区的润边计划,青海果洛藏自治州是润边计划的11个项目之一。

演出在原创钢琴与民族乐器组曲《黄河源》中拉开序幕,将西洋钢琴与古老藏族乐器、原生态人声巧妙融合,以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演奏家、指挥家携手果洛州民族歌舞团、无锡民族乐团合作献演的大型原创民族音诗《长江颂》结尾,完整展现从黄河源头到长江入海的历程。

听到古老的民族旋律与西方的钢琴声乐相互碰撞,看到藏族音乐在上海音乐学院这样一个百年老校的氛围中进行排练和演出,作为项目策划和执行的刘照陆感到十分欣慰。他感慨道:“果洛自治州是黄河的发源地,而上海是长江的尾,一个头一个尾,首尾相连,是一件蛮有意义的事,通过艺术、通过文化、通过音乐、通过舞蹈,我们把首尾的人民通过艺术的纽带连接起来,通过我们的创造让音乐成为这个舞台呈现的一个重要牵引。”

演员阵容为100余人团队,包括少数民族非遗乐器、西洋乐器、青藏高原原生态人声、民族管弦乐团、民族服饰展演、民族舞蹈等跨界融合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一幅幅鲜活的美丽中国,团结进步的新时代奋进画卷。藏族非遗乐器玛曲牛角琴、鹰骨笛、弦子、龙头琴、达玛鼓、吉祥海螺等,为整场演出增添亮色。

关于如何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和西方的表现形式融合起来?如何唱好中国故事?这是策划团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此次演出是一次有益的实践。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项目制作人汤声声在果洛地区长期采风、收集后,将切身体会到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震撼美、原生态的人文气息,融入整场演出中,力求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表示:“将三大门类的乐器跨界融合在一起,希望广大的观众除了感受到作品本身的美好旋律,能够更加关注生态环保,青海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所以我们守护三江源,这是此次巡演的核心思想。希望通过我们的演出传达生态环保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一家亲。”

“从黄河到长江:民族音乐巡演”是红色文化与音乐党课的融合,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弘扬宣传红色文化教育和民族音乐传承等核心工作领域的具体成果展示。音乐党课旨在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原创舞台版音乐党课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富强、团结的美丽中国。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三江源、守护母亲河、保护“中华水塔”是“国之大者”重大使命。首轮全国展演正是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实质开展实施。

该项目由中共上海音乐学院委员会、上海音乐学院、中共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上海艺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上海文化发展基金资助项目;青海省“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上海高校宣传思想文化扶持项目;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经典剧目;上海市对口援青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参演重点项目。首轮展演省市:青海西宁、上海、江苏南京、浙江宁波、江西南昌等。

(摄影: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