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开发区:产城融合打造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2-10-12 16:40:00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以城市为“船”,承载产业空间,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帆”,驱动城市更新和配套服务设施完善。

抓产业、促活力、增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奏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打造平台、引进项目,发展优势产业,增强经济韧性。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开发区将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作为重要任务全力推进。仅今年就有 17座标准厂房拔地而起,不仅展现了开发区速度,同时也让开发区风光氢储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进入公众视野。

位于开发区甘旗卡路以西、吐尔基山大街以南的标准厂房项目总投资3.8亿元,规划面积约200亩,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化厂房17栋,同步配套办公楼、宿舍楼、食堂,以及园区道路、管网、绿化、水、电、暖等基础设施。“我们积极做好‘筑巢引凤’工作,集中力量紧抓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推进土地、能源等各类资源集约利用和有效配置,使之发挥最大的集约效应。缩短入园项目的建设周期,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推动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开发区标准厂房项目土建工程师青格勒说。

牢牢把握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新能源产业、通辽市打造风光氢储全产业链装备制造基地的有利契机,开发区下大力气打造风光氢储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把标准厂房建设作为园区优化资源配置和改善投资环境的有效手段,吸引深圳海能动力控股有限公司和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拟入驻。“通过打造高充放镍氢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和英利能源储能PACK生产线项目,为开发区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注入新活力、积蓄新动能。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保质保量加快施工建设,同时入驻企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采取订单式调整,来满足企业的需求。”开发区标准厂房项目土建工程师青格勒说。

既要“筑巢引凤”,又要扬长补短。聚焦医药康养产业,开发区以药食医同源、医康养一体发展为主线,把蒙医药康养和民族特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全国最大的蒙药生产企业,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入驻开发区,在强化科技研发、推动成果转化、完善基础配套等政策扶持下,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不仅珍宝丸、红花清肝、清咽六味散等80余种药品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还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新药证书5个。今年,公司又上马了一条智能生产线,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产标准更合规范、生产质量更加稳定。“尤其是近几年,在打造营商环境以来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便捷优质的服务,一方面增加了我们投资者的信心,也使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加大了投入。下一步企业的发展是立足大健康产业,适度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同时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企业逐步进入资本市场。”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王春志说。

产城融合,产是基础,融是关键。为了将“产”与“城”融得透彻、融得精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发区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产业链,培育文旅产业消费新热点。在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抢抓施工黄金期对项目主体进行内外装修及景观绿化。作为开发区2022年重点推进的文旅项目,科尔沁文旅综合体项目共建设17栋建筑主体,打造禧宴楼、蒙古包群、星级酒店及旅游超市等多元化文旅业态,为开发区拓展文旅消费新空间、积蓄产业发展新动能打下坚实基础。“它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它不仅仅作为蒙东地区乃至自治区最大,而且功能最全的文旅综合体,它的建成也是我们未来网红的打卡地,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即集文化、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多方面的一个综合体。”通辽市澄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尹传良说。

以城市为“船”,承载产业空间,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帆”,驱动城市更新和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发区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相融合、空间相整合,做到了“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锚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下一步,开发区将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七大产业,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对外开放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促进优势要素集聚,让产业、城市、人之间更具活力、持续高质量发展。(文:李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