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描绘北疆风景线 建设亮丽内蒙古

发布时间:2022-10-10 10:29:42丨来源:中国旅游报丨作者:董亮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内蒙古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五次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内蒙古的长远发展擘画蓝图、明确路径,强调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殷殷嘱托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十年来,内蒙古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北疆生态更加稳固、美丽乡村更加诗意、文旅融合更加深入。全区国内外游客接待量从2012年的6046.17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9512.4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2012年的1128.0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651.49亿元。

生态旅游 兴边又富民

金色的胡杨与碧绿的湖水交织,宛若人间仙境;雄浑的沙漠与神秘的绿洲相依,令人如痴如醉……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是内蒙古2400多万各族儿女共同坚守的初心。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胡杨林保护条例》的出台,为37.3万亩胡杨林撑起了保护伞。位于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因“黄叶物候景观”成为内蒙古最具人气的赏秋目的地之一。

“额济纳旗积极制定生态旅游业发展战略,依托胡杨打造生态旅游名片,不断完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旅游建设和谐发展的新路子。”额济纳旗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王佳介绍,当地依托胡杨生态旅游节,采用“景区+合作社+农牧民”模式,通过旅游景区门票分红等方式,带动了农牧民就业增收。

库布齐沙漠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绿色氧吧。30多年来,治沙龙头企业亿利集团扎根沙漠,投资建设了以沙漠生态建设为主题、以沙漠资源为依托、以沙漠生态旅游为亮点的4A级旅游景区——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近年来,该旅游区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打造观光、沙漠、研学、红色、绿洲等特色旅游产品。

在度假区移民新村,牧民孟克达来与斯仁巴布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孟克达来经营着“大漠人家”牧家乐,还与父亲合伙承包了1000亩果园,年收入近30万元。斯仁巴布则联合27个牧民成立了一家旅游公司,推出射箭、越野等旅游项目,深受游客喜欢。

十年来,内蒙古以“绿”为底,统筹山水湖田林草沙系统治理,坚持“增绿增收并重、造林造景并举、发展保护同抓”,生态与经济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邬韶峻表示,“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发挥生态优势,以东中西部差异化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设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休闲城市,推出一批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生态旅游新标杆。

乡村旅游 休闲且诗意

远离城市的喧嚣,体验惬意的田园生活。十年来,个性化、差异化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游客来内蒙古体验乡土人文、拥抱自然的需求与日俱增。

“观彩稻、品稻香、插稻秧、捉泥鳅、敖包祈福……”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盟稻田文化节“一亩良田”认证活动开启了乡村旅游的新体验。游客可通过全程或半程托种等方式进行稻田管理,秋收后可享受免费送货到户服务。

近年来,乌兰浩特市积极探索“稻”经济,挖掘“稻”文化,创新“稻”旅游,将现代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带四区“百里兴安稻海”产业观光带。

十年前,乌审旗无定河镇巴图湾村,黄沙漫天、房子破旧、经济落后。如今的巴图湾村,天蓝水绿、峡谷叠翠、景色壮美,2021年巴图湾村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85万元。这一变化,离不开乡村旅游的发展。

乌审旗委宣传部驻巴图湾村第一书记满都拉表示,为实现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当地立足“一带、两轴、三区、四基地”与“1+N”旅游发展格局,形成了以绿色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结构调整、红色旅游赋能、乡村旅游带动的发展路径,让巴图湾村旅游资源这碗“好酒”,穿越幽深的“巷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6年至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累计投入旅游扶贫资金21921万元,实施各类旅游扶贫项目484个,其中重点支持255个旅游产业扶贫示范项目、16个文化旅游特色小镇、21个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截至目前,内蒙古共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87个、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镇6个,拥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650家,全国甲级民宿1家。

邬韶峻表示,“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将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工程,以“环线、依景、沿线”为布局原则,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民宿增效”等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惠民富民。

文旅融合 提质促繁荣

《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着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培育,不断丰富优质文旅融合产品供给。

8月8日,以“讴歌新时代·喜迎二十大——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为主题的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暨2022·兴安盟那达慕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开幕,这是内蒙古首次将旅游那达慕与乌兰牧骑艺术节相结合。为期8天的艺术节里,当地实现旅游创收1.8亿元,文旅融合成效凸显,文化旅游成为游客的新宠儿。

十年来,内蒙古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亮丽内蒙古”旅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旅游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内蒙古打造了“旅游那达慕”“冰雪那达慕”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品牌70余个。

“穿一天红军装,吃一顿忆苦饭,住一日古窑洞,走一天行军路,上一堂培训课,看一场红色演出。”乌兰察布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办公室主任刘晋介绍,近年来,园区以“寻根”“筑梦”“淬炼”为主题,推出了“六个一”研学之旅,让“三军大呼阴山动”的集宁战火风云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风情结成一条红绿纽带。

“十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推进是内蒙古的底色,守望相助是内蒙古文化和旅游融合稳定发展、奋力实现复兴梦的关键所在和草原各族儿女的幸福所依。”邬韶峻表示,内蒙古将继续贯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要求,深入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着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