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鲁特旗:“生态画笔”勾勒绿色画卷

发布时间:2022-01-17 13:50:00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更是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扎鲁特旗的发展底色,千万亩草原修复工程擘画出生态富民新篇。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和建设好这片大草原”的殷切嘱托,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贯穿于通辽市“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生态战略布局,“百万头草原黄牛养殖”工程、“百万只调减羊”工程,与生态移民搬迁和草畜平衡科学管理共同施力,使1828万亩草牧场得到全面休养生息,草原生态功能得到逐步恢复。

生态移民,只为呵护这一片草原

沿着304国道由扎鲁特旗政府所在地鲁北镇向北,左侧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草相生,右侧阿日昆都楞镇百万亩天然草原封禁保护区花草叠原,满目葱绿。近草如茵如海,远林如黛如诗,天然“氧吧”跃然眼前,人与自然和谐入画的美丽风景,在通辽北部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这得益于扎鲁特旗大力实施收缩转移战略,先后搬迁转移安置罕山及周边地区和阿日昆都楞镇部分嘎查群众,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安全隐患问题,建成了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阿日昆都楞镇百万亩天然草原封禁保护区,在通辽北部建成360万亩集中连片生态功能区,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人退草进、自然修复”是扎鲁特旗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扎鲁特旗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持续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相继建成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和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开始了长期对气候调节、涵养水源、野生动植物保护进行监测和研究。2018年3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了《通辽市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并于2018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按照《通辽市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扎鲁特旗申请成立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聘请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9—2025年)》,为依法依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根本保障。

随着管护措施的更加完善,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阿日昆都楞镇百万亩天然草原封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短时期快速恢复,干涸的河流重新流淌,天然林面积逐步扩大,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涵养水源功能得到极大提升,由此通辽北部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舍饲禁牧,减调相宜

“2017年前,我家的羊一直保持在1000只左右,年收入20万元。但1000只羊加上其它牲畜,仅靠自家903亩草场饲养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又租了1000亩草场。除去草场租金、人工、饲料等成本,一年所剩无几。羊对草场的破坏可比牛大,当时羊的价钱也不高。如果不转型,对家庭畜牧业发展非常不利。”格日朝鲁苏木格日朝鲁嘎查牧民王毕力格说。

“2017年,旗里提出‘减羊增牛’的号召,鼓励牧户加快发展优质良种草原黄牛产业,打破‘一羊独大’的局面。当年我就把羊全都卖了,投入大量资金引进改良牛,不仅减轻了牲畜对草牧场的压力,又节省了饲养成本,从而提高了牧业收入,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王毕力格高兴地说。

作为千万亩草原修复工程的重要组成,“百万头草原黄牛养殖”工程、“百万只调减羊”工程一并实施。扎鲁特旗出台禁牧舍饲三年行动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分区域实施“全年禁牧”“禁牧促养”“轮禁半舍”“舍饲提质”等行动计划,大力调减对草原破坏力极强的羊只,全面支持草原黄牛舍饲育肥。目前,扎鲁特旗“减羊增牛、强牛兴牧、提质增效”战略成效显著,到2020年底全旗牛存栏增至48.3万头,促进了草原增绿、牧民增收。

为使禁牧行动更科学、更合理,达到既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通过改变牧养习惯、调整牧养结构来促进牧民增收的目的。扎鲁特旗打造出以304国道沿线苏木镇场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带,推出“以带扩面,草畜平衡”的操作方案,实现小畜全年全线全面禁牧,所有养殖户全部建立生态保护禁牧舍饲档案;大畜划定区域禁牧严管,并在各苏木镇场成立生态保护综合执法大队,依法严惩各类破坏草原生态的违法行为。

转型发展,生态富民

“十三五”期间,妥善安置好迁出区牧民的生产生活、引导好禁牧后舍饲增收是扎鲁特旗大力实施的重点工程。在严禁严管的同时,草原奖补政策亦严格落实,每轮近2亿元草原奖补资金,惠及6万余户农牧民家庭。政府还为迁出户免费提供城镇住房,定量开发公益性岗位,增设林草管护员、环卫保洁员等岗位,解决搬迁牧民就业问题,对未获安置人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仍有养殖意愿的牧民家庭,采取组建合作社、建立家庭牧场、鼓励牛羊入股经营等多种方式,推动科学化、现代化养殖经营,使其获得更高收益。

在巴雅尔图胡硕镇图布信嘎查,家有万亩草牧场的洪格尔巴特尔与毕力根达来、赛音乌力吉3户牧民主动响应政府号召,把羊全部卖掉,调整产业结构,从传统的畜牧业转型做“养牛+旅游”的家庭生态牧场,年收入超百万元,还带动了一批贫困牧民家庭共同发展养殖业。

不仅如此,有了更多想法的洪格尔巴特尔在2019年与北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成立了富硒牛养殖基地,为了提高肉牛的品种及肉的质量,每天给牛喂养富含硒元素的饲料,6个月后牛出栏,变成了市场上追捧的高端食品,比普通牛肉贵出一倍。高投入预示着高产出,洪格尔巴特尔对发展前景信心满满。两年时间,洪格尔巴特尔配齐了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设施,建起暖棚29间、饲料库3座、青贮库3座和现代化的改良室。2020年共出栏黄牛120余头,目前仍存栏300多头。

在扎鲁特旗,像洪格尔巴特尔一样走上高质量绿色致富路的牧民不在少数。据统计,全旗共建设规模养殖场332个、家庭生态牧场775个,2020年全旗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02元。

(文/图:白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