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做活“林草长制” 走出绿色发展“新路子”

发布时间:2021-11-17 16:01:01丨来源: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近年来,青海省河南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实际行动描绘“林草长制”惠民生福祉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青海省河南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草原资源,不断增强生态服务价值和碳汇能力,用实际行动描绘“林草长制”惠民生福祉的生态画卷。先后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国字号”荣誉。

以健全制度为根本保障,做实布局谋篇

坚持生态制度先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县委、县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同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协同推进,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等方面构建了河南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河南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制定出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管理办法》《天然草原载畜量核定办法》《县级干部生态保护责任田建设考核办法》《“洁净美”十大专项行动方案》《创建全区域无垃圾示范县实施意见》《河长制工作五项制度》等制度。加快立法进程,使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全面落实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切实减轻天然草原承载压力,对实现草原休养生息和永续利用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以生态修复为关键环节,筑牢安全屏障

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头等大事”,着力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顺利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退牧还草,生态修复试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保护工程,建设区域覆盖了全县国土面积的70%,有力地支撑了全县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坚持以草定畜,积极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地遏制,特别是加大克其合滩生态治理力度,推动样板区建设工作。持续推进“禁塑令”,落实县级干部责任田41块9.7万亩,开展黑土滩治理工作,治理黑土滩27万亩,退牧还草补播3.5万亩,退化草地改良30万亩,治理草原鼠虫害1982.3万亩、治理毒害草59万亩。完成国土绿化任务16.26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管护公益林、天然林近340万亩。累计发放草原奖补资金6.28亿元,草原平均植被覆盖度由2013年的82%提高到93.6%以上,草群平均高度由17.87厘米提高到23.7厘米,增加了32.7%,可食鲜草量由每亩419.7公斤提高到541.09公斤,提高了28.9%。

以环境整治为有力抓手,打造宜居环境

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严格开展每月13日和26日环境卫生整治日活动,着力解决牧区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投入4800万元实施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运营项目,投入1440万元升级改造落后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通村道路硬化350公里,建成乡镇垃圾填埋场5座,投放垃圾斗100个、垃圾桶300个、各类垃圾收集转运车辆114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1.5%。推行“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出动2000人次,动用机械150台次,累计清理整治牲畜养殖粪污等废弃物10000余吨、河道沿线垃圾42余吨、乱搭乱建2300余处。组建志愿服务队50余支,先后开展清河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全县道路交通沿线生活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清除辖区内县乡道、村际连接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及其他杂物,整治路域环境与景区环境等问题,有效提升城乡环境整体面貌。在全县39个村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村庄内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明显减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牧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以特色产业为有效路径,推动绿色发展

不断探索出“园区+企业+合作社+牧户”的产业运行模式,积极推进生态有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了有机养殖、牛羊肉加工、乳制品加工、有机肥加工等生产加工模式,建成河南县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和有机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加大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成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走“绿色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牧户”经营模式,产品经营主体日趋规范,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依托三江牧场品牌打造,大力培育县域畜牧产品“阿米雪”“瀞度”“青清海”等一批叫得响的“两品一标”品牌,先后完成26项143类商标注册,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大县夯实了基础。强化沟通协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县政府与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联合成立河南县绿色有机食品研究院,支持县域企业进行产品合作研发,提升“河曲马”“欧拉羊”“雪多牦牛”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附加值,雪多牦牛肉饺子、牦牛奶咖啡、青稞啤酒、运动蛋白粉等具有河南县鲜明地域特色的114个产品先后上市,有效拉长了有机畜牧业的产业链,为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牧区增绿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产业模式。从2007年起连续14年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荣获第三批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2种产品荣获国家A级食品认证。河曲马、雪多牦牛、苏呼欧拉羊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并全部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改造升级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堆积场135个,采购吸粪车22辆,粪污运输车31辆,新建有机肥生产厂1座,设计年处置牲畜粪便13.5万吨,生产优质有机肥5万吨,初步形成了“草-畜-粪-肥”生态畜牧业循环发展链条,为后续协同开展餐厨垃圾、畜产品加工业废物等有机废物回收利用,形成多元有机废物协同回收-利用-自然循环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成功申报3个四星级旅游接待点、2个三星级宾馆、2个AAA级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1.42亿元。“飞地种草”模式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预计年底实现合作社分红100万元,实现政府、合作社、牧户等的“多赢”。

以碧水蓝天为目标任务,守住生态底线

坚定不移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专项行动,全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全面完成,河流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的比例达100%。投入1亿元实施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分散式污水处理等项目,强力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断头管网连接和收集管网敷设工作。强化各级河湖长及河湖长制责任主体履职尽责,开展河湖“清四乱”,做实“查、认、改、罚”各个环节,对黄河干支流、农牧区河湖全面清理整治,取缔手续不全黄河干流采沙场2家,整改销号涉水问题7项。完成全县43条河道划线定界,划界总长度1045公里,编制《河道采砂规划》《河湖岸线保护利用规划》。推行河流、湖泊、湿地差异化管理,加快智慧河湖建设,修订“一河(湖)一策”实施方案,完善“一河(湖)一档”基础信息。统筹林管员、草管员力量,聘用兼职河湖管护员39名,加大对水域岸线空间的管控力度,维护河湖生态健康。落实“6个100%”措施,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和扬尘面源污染专项整治,加大燃煤设施、建筑工地、露天堆场、道路扬尘、餐饮油烟和汽车尾气等管控力度,提高综合治理水平。年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4.38%,黄河入境断面和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100%,县域内主要污染物控制排放总量全部达标。积极融入“五大示范省”建设,洮河源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顺利通过“国字号”评估验收,蒙旗阿木赫获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试点。

以草原碳汇为新型手段,促进循环发展

以“碳达峰”“碳中和”河南行动为载体,加快推进草原碳汇开发项目。2021年9月县政府与青海大学、青海羌域低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了河南县草原碳汇开发方法学研究合作协议,制定开发草原分类方法及划分标准,明确不同草地类型的特点及分析,确定不同类型草地固碳量的测算方法和计算标准,制定编制草原碳汇开发方法学等,将为河南县草原创造经济效益和实现草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供暖示范县,大力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开发体系,建设50兆瓦分散式风力发电和“绿色”电网项目,完成一、二、三期集中供热煤改电清洁能源项目,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零”排放。强化散煤污染治理“减、替、洁、控”措施,严格管控散煤质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和管网扩建工程,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

以数字赋能为重要依托,加快智能经济

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与科研推广等项目建设力度,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财经学院、成教学院签订了草原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科研推广等项目建设力度,采用“清橐1号”药品实施的15万亩黄帚橐吾防效率高达94%以上,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积极转化。借助3S、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完成三江源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和生态空间展示厅建设项目,建成5个智慧生态畜牧业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试点平台,河南县“三江源生态大数据”平台和生态科研园投运,统筹管理三江源地区生态资源、生态资产,为合理保护与利用生态资源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实现生态体检、生态资源摸底调研、动态监测与预警监测精准对接,草地生态管护治理数据“一张图”,管理“一张网”,服务“一平台”。

(来源: 河南县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