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头话“保护”

发布时间:2021-08-06 15:05:00丨来源:求是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在这里,所听所见所感皆是“保护”。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保护的行动成为自觉,保护的效果日益彰显,正如当地人说的“保护比天大”。

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物种丰富,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2021年7月,草原最美的季节,求是杂志社调研组深入到位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调研生态保护情况。

在这里,所听、所见、所感,皆是“保护”。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保护的行动成为自觉,保护的效果日益彰显,正如当地人常说的一句话“保护比天大”。

“雪山之王”

头小而圆,头上有密集的黑斑,体长1到1.3米,毛灰白,周身及四肢有不规则的黑色环纹,尾粗长,性情凶猛,反应机灵,善奔跑,以岩羊、白唇鹿、藏原羚、马麝、高原兔等为食,这就是雪豹。

图为2016年9月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

雪豹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栖息于雪线附近而得名,属典型的高山动物,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顶端,素有“雪山之王”之称。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列为世界濒危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视频连线昂赛澜沧江大峡谷观测点生态管护员和基层干部,问询道:“杂多县有多少只雪豹?”“生态恢复情况怎样?”“生态管护员力量配置情况如何?”

——2021年3月7日,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一个细节分外抢眼:孔庆菊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雪豹和荒漠猫的照片,生动介绍了青海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全世界现存雪豹大约4000只,百分之六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图为孔庆菊展示雪豹和荒漠猫的照片

相同主题,时隔五年,跨越时空的对话,反映了从上到下对雪豹这一濒危物种的高度关注,也勾勒出雪豹种群数量显著回升的历史性变化。

雪豹受瞩目,不仅仅是因为其数量的稀少和颇高的颜值,作为亚洲高山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物种,雪豹被看作世界高山动物区系的象征,是“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

共同家园

昂赛澜沧江大峡谷,位于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这里是最大的连片雪豹栖息地。蓝天白云相映,如染的高山草场,苍劲葱郁的崖柏,形态迥异的丹霞地貌,蜿蜒雄浑的澜沧江,如一幅壮美的画卷。

图为位于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的昂赛澜沧江大峡谷

2014年开始,昂赛乡开始尝试使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雪豹监测工作,2017年11月覆盖全乡。监测表明,通过皮毛花纹识别出雪豹个体46只、金钱豹12只。显而易见,澜沧江源是全球雪豹栖息最为密集的区域,是当之无愧的“雪豹之乡”。

这背后,是人们对野生动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懈努力,是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得到整体性修复的重要体现。

三江源,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之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这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雪豹、黑颈鹤、雪灵芝和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历史上,这一地区的生态曾经极为脆弱。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三江源地区的雪线、冰川逐年萎缩,高原湖泊和湿地补给受到影响,草原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减弱,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湖泊面积缩小,野生动物大面积消亡,自然灾害频发。2004年年初,黄河源头鄂陵湖史上第一次出现出水口断流,长达5个月。一旦水源继续缩减,还会进一步导致三江源头核心区域草场退化加速,黄河源头附近良田沙漠化、中下游断流,长江中下游出现特大干旱等恶果。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同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视察,再次强调:“‘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图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当曲湿地

最大责任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给青海提出的科学定位和使命要求。

图为三江源地区然智尕拉雪山下的牧场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青海各级党委政府牢记嘱托,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自身战略地位和发展定位出发,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全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担当精神和不懈努力。

青海省出台了“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网络监测体系,协同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地本底调查。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树州累计完成投资73.3亿元,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二期工程,总结推广了“家园美化”、河湖长制和“清四乱”等行动,总结推广“生态法庭”“生态民兵”“野生动物伤害补偿”“禁止外来鱼种放生”等有效做法。杂多县确立了“绿色发展、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实施退牧还草、黑土滩治理、湿地保护、水土保持、“三江源”清洁等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天,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水资源量增加80亿立方米,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6%以上;长江、澜沧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Ⅰ类,黄河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湟水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草原植被覆盖度增长到61.8%,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超过70%;雪豹、藏羚羊等种群数量大幅增加,可可西里成为全国第5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源水源地入选“中国好水”。

图为三江源地区的吉富山

三江源,已经进入到了生态环境全面好转的新阶段。

三江源,正呈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国家公园

倍感振奋之余,我们不禁追问,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

“国家公园!”这是所有人一致的答案。

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突出保护修复生态,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参与。要着力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优化重组,增强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坚持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协调,将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实践证明,这对于实现三江源地区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促进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青海省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综合管理实体,实现生态全要素保护和一体化管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按照一级分区明确管控目标、二级分区落实管控措施的基本思路,对原有6类15个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九龙治水”的管理体制弊端。通过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设立“一户一岗”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有效调动了牧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土登和巴丁的家都在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昂塞赛乡年都村,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北麓贡则木杂雪山的澜沧江就从这里经过。2016年1月6日,作为生态管护员的土登和巴丁救下了一只遍体鳞伤的小雪豹,后来在乡政府与北京专家的帮助下,经过22天悉心照料,小雪豹顺利康复并重归自然,这在当地至今被传为佳话。

目前,像土登和巴丁这样,日夜在森林草原和湿地荒漠进行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为三江源生态安全保驾护航的生态管护员共有17211名,户均年收入能增加21600元。

正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推开,让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牧民华丽转身。他们放下牧鞭,戴上袖标,从草原的使用者成为守望者,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的参与者,享受其带来的红利,逐渐成为生态保护的获益者。像土登和巴丁一样,他们都以端起“生态碗”、吃上“绿色饭”、为中华民族守护赖以生存的家园感到自豪。

图为三江源图景

国家发改委生态成效阶段性综合评估报告显示: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面积31.16%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设立,使得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湖泊、湿地面积增大,湿地与水体生态系统有所恢复,三江源地区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308.91平方公里;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三江源区域的监测区域内黑颈鹤、斑头雁等鸟类以及藏野驴、藏原羚等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刚刚开始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正式挂牌的日子一天天临近。

但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从制度建设向巩固完善、从探索试点向全面推进的转变,还有较长的路。对于全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推动国家公园制度落地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落地见效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正在完善。

图为2018年嘉塘草原上拍摄到的藏原羚(摄影:达杰)

在辽阔、美丽的祖国大地上,还会有更多地方像三江源国家公园一样,成为推动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乐园。

(来源:求是网,采写:《求是》杂志记者 郭斐然   《三江源报》记者 更松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