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迎着春日暖阳,记者前往原子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20世纪60年代,我国“两弹”的试验成功,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1993年,这个小镇完成历史使命,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全面退役。
“我们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要满怀敬意地将其举起。”原子城凝聚着老一辈奉献者们的血泪和汗水,这些血泪汗水,最终汇聚成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托起中国人不屈的脊梁。
带着无限的敬意和热爱,原子城纪念馆讲解员王致玲,成为一名“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的团员。“我不仅要把那段峥嵘岁月呈现给广大观众,让大家深刻地体会到‘两弹一星’伟业的来之不易,还要让大家了解青海,走进海北,这对我来说,任务是很艰巨的。”回忆起第一次为宣讲做准备的时候,王致玲笑了起来,那时的她既欣喜又忐忑。
从筹备到宣讲,宣讲团用了半年时间。
一遍一遍走位,一遍一遍对稿,一遍一遍排练,终于在那年秋末,宣讲团成员和一群满是朝气的学生见了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革命先烈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回国,离开妻儿独自来到荒无人烟的大漠,为祖国的未来努力拼搏,舍小家为大家……”当一代英雄郭永怀先生的事迹娓娓道来时,场上鸦雀无声,直至王致玲宣讲落下最后一个字,现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生们的肯定,让王致玲和另外7位团员吃下了定心丸。从省内到省外,从大学课堂到部队,从公司到社区,他们行程过万公里,一路悄悄将一颗“红色”种子,埋进了大家心里。
“第一阶段我们共讲了12场,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宣讲,只有一场是为原二二一厂老职工宣讲的,而这一场也是让我们宣讲团成员最感动的。”王致玲笑着说,当时不少叔叔阿姨,握着我们的手关切地问,那里现在发展成什么样了?老厂区还在不在?就像是和许久不见的亲人唠家常一样,幸福又甜蜜。
从2019年开始,一个个戴着红领巾,身着灰色军装的小小讲解员,成为原子城纪念馆一道靓丽风景线。只见这些“红领巾”讲解员,对馆内大大小小展品如数家珍,一个个红色故事信手拈来,浑身上下充满自信。
为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学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纪念馆自2019年开始,招募“红领巾”讲解员,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
开学后,来自海晏县西海民族寄宿制学校的李太卓玛,满心期待夏季的到来。去年以来,每天的朗读她都不曾缺席,为的就是今年夏天,她能继续当纪念馆的一名“红领巾”讲解员。
“我报名做‘红领巾’讲解员,就是想通过志愿讲解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两弹一星’的历史。”李太卓玛有些羞涩地说道。这些小小“红领巾”讲解员,上岗前要通过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培训,经过层层选拔,才能正式上岗成为一名讲解员。
老一辈创业者,在金银滩扬起了一面鲜红旗帜,立下了一座不朽丰碑。“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虽是个年轻的学院,但它承担着三十多年来,基地伟大精神的传承任务。
“我们将221基地的一些珍贵的遗址,作为现场教学点,将历史资源转换成教育资源。”“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广静说,学院将原子城承载的国史、军史、党史,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将红色基因,融入每一位学员的血脉。
“去年,我们有一期院士培训班,一名博士学员上完7天的课程,当即表示他要入党。”周广静认为,学院将“两弹一星”精神贯穿教学始终,而这正是对各位学员进行党性教育的最好教材。
红色,是原子城这座英雄小镇不曾褪去的底色。从1958年到2021年,时间如河水一样流淌,而先辈们留下的红色精神,却如一粒种子,在海北各族儿女的浇灌下,终将长成草原上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作者:丁玉梅,原标题: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