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扶贫工作如何“对症下药”?三年实践凝聚了哪些可推广的智慧?中国网草原频道采访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就业创业指导处副处长王军,听他分享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在草原大地上的扶贫故事。
王军(左中)和团队成员为贫困户马翠英家设计旅游服务
从实验室走向农牧区草原大地
“高职院校特别适合做扶贫工作,因为它就是研究技术、专注于应用的,所以‘实验室+农牧区草原大地’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要把论文写在草原上,写在祖国大地上。”王军笃定地说。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于2018年开始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第三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的同期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活动,组织师生前往活跃于农村牧区间的红色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的诞生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进行定点帮扶。
苏尼特右旗的草原
苏尼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由于深居内陆,地处高原,各种形态的地表水严重缺乏,深层水开发困难,有些地区形成缺水草场。因草场干旱造成牲畜减产而导致的贫困牧户占大多数,因病致贫的农牧户也不在少数。
针对部分嘎查致贫原因以及可能帮扶解决的问题,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师生们在全校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中选拔适合的项目,最终确定了由“互联网+畜牧兽医服务”(远程兽医软件系统)、“玛奈乌兰牧骑电商云台”、“玛奈公益”等组成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团队,扬起“精准扶贫”之帆。
从找准痛点难点到“对症下药”
“当地的驻村扶贫工作干部是最了解当地扶贫情况、贫困户具体致贫原因等信息的人,也往往更能深刻体会当地扶贫工作的痛点和难点,这是我们要做的对扶贫工作‘对症下药’的‘预习课’。”王军说。“红色青年筑梦之旅”团队提前与当地扶贫办和农牧业局联系,获取当地真实扶贫需求,进而通过高校智力资源将这些痛点和难点一一解决。
“红色青年筑梦之旅”团队与当地扶贫队对接工作
贫困户张建军家因不会科学饲养,圈养羊只容易生病,团队师生现场培训指导他科学饲养的技能,并教给他“远程兽医”的使用方法,解决了困扰他家多年的问题。
“远程兽医”微信公众号和手机软件是利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10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的专业技术优势,结合互联网技术而创建。农牧民养殖户可通过手机上传病畜信息,请兽医专家远程指导。因锡林郭勒盟牧区地广人稀而导致的“牲畜看病难、请兽医难”问题迎刃而解。
“红色青年筑梦之旅”团队在张建军(右二)家帮扶时留影
敖特根巴特尔家,2018年因在正读高二的小女儿查出重病,昂贵的治疗费用让这个贫困单亲家庭困难重重。“红色青年筑梦之旅”团队积极了解敖特根巴特尔家庭生活情况,搜集资料、拍摄图片,通过“玛奈公益”平台号召大家捐款。
“红色青年筑梦之旅”团队与敖特根巴特尔签订扶贫协议
目前,“红旅”团队扶贫活动共计入户实地调查127户,签订扶贫协议49户。远程诊疗服务覆盖包括锡林郭勒盟贫困地区的2000余户农牧民,每天处理10到20个电话和微信咨询以及3到5个远程视频服务;为32户牧民制定了电子商务营销方案,实现增收40多万元;选派精通电子商务的创业团队组织电子商务培训,帮助当地农牧民搭建电子商务店铺,受训农牧民达37人次,实现增收20多万元。
从思想先行到接地气的扶贫之路
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近三年来,王军坦言困难也不少,比如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有的帮扶对象对团队的不认可等。但团队成员深谙“扶贫工作,思想先行”的道理,在活动启动之初,便在乌兰牧骑文化展厅了解了乌兰牧骑发展的过程,由此汲取精神力量。“发扬乌兰牧骑精神,用自己所学知识技能,为贫困农牧民铺一条致富路。”成为每一位成员的扶贫信念。
通过实践,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红色青年筑梦之旅”团队的扶贫工作逐渐探索出一条“将当地高校智力资源、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的扶贫之路。
“红色青年筑梦之旅”团队在阿都沁艾乐家庭牧场现场指导农牧民拍摄短视频
“2019年暑假期间,团队策划了草原文旅项目、‘亲自到家’大型公益项目、‘粉煤灰陶瓷’项目等,作为地方产业和民族文化结合的突破口,以期建立‘具有核心技术和恰当商业模式’的高技术商业项目。”王军介绍。
“下一步我们想继续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提炼更多更接地气的创新创业项目,将全校大多数专业教师纳入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中来,让老师们的‘专创融合’更加有的放矢,让学生们的思政课更创新,把祖国大地广阔农村牧区当做另一个教室和实验室,大显身手!”王军说。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部分师生合影
(文:中国网记者 赵明霞,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