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只要找准了路子,下足了功夫,沙漠戈壁也能变成“金山银山”。全国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战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深入推进治沙扶贫战略,以沙产业开发为抓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探索出以林养林、以林促富的生态扶贫新路子。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绿”“利”结合 沙产业推进生态扶贫
麦盖提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三面环沙,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麦盖提县委、县政府在科学缜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沙海林场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工程。
2012年起,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全体干部职工与全县10余万名干部群众一道在茫茫沙漠逆风而行、接续奋斗,在亘古沙漠上战天斗地、植树造林,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如今的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不仅挡住了风沙,还改善了环境,护佑着家园。
随着环塔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工程持续推进,原来的茫茫沙海变成一望无际的绿洲,累计种植新疆杨、文冠果、胡杨、沙枣、沙棘、红柳、梭梭等生态和经济林木45万亩2.2亿株,各类苗木的总体成活率达95%以上,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风沙天气由2010年以前的150多天减少到现在的50天以下,年降雨量由2010年的53.6毫米增加到110毫米,县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麦盖提县森林总面积从2010年的104.52万亩达到目前的166.09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4.58%提高到目前的10.68%,绿洲森林覆盖率为29.33%,形成了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网格状、区域化相结合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
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还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依托生态林管护扩大就业,实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共吸纳1083名贫困人口参与生态林管护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工资收入达2万元以上,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22万亩梭梭林接种肉苁蓉、甘草等中草药材5万余亩,2018年、2019年接种的肉苁蓉亩产达150公斤,甘草亩产达100公斤以上,20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参与肉苁蓉、甘草的管护和采挖增收致富。大力发展林下养殖,鼓励引导农户成立养殖合作社,依托沙枣、新疆杨等林带养殖沙漠林下生态鸡10万余只,每只售价80元以上,年产值450余万元。将林下养殖,肉苁蓉、甘草种植收益资金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县贫困群众户均年受益千元以上。
同时,麦盖提县依托沙漠资源、N39°沙漠探险基地和防风固沙生态林发展沙漠特种游和观光游,不断丰富沙漠越野、沙漠探险、沙漠冲浪、沙滩排球、滑沙、露营等项目,引导民间艺人通过参与景区表演和旅游产品制作,鼓励群众在景区经营特色餐饮和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服务业,实现就业增收。
精准施策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
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在百万亩防沙固沙生态林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项目支持、科技保障”的造林管护多元投入、多方参与的生态建设新模式。先后引进深圳中环油、新疆瑞泽农业等企业和广东中山大学投资1.8亿元参与沙漠造林;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县级财政整合各类资金自筹2亿元以上投入生态林建设。
在树种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生态和经济兼顾,根据不同地势、土壤、PH值,以沙生植物为先导,乔灌结合,立体栽植,科学布局新疆杨、文冠果、红柳、胡杨、沙棘、沙枣、梭梭、竹柳等生态和经济树种。按照“田字形、正方形、林网化、网格化”模式,在林区道路两侧种植新疆杨、沙枣、胡杨等高大乔木,在造林地块内部种植文冠果、梭梭等苗木。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组织人员赴防沙治沙先进省市和地区参观学习。在日常用水上,将林区合理划分为1500个灌区,乔木每隔5-7天轮灌一次,梭梭每15天轮灌一次,精心制订轮灌计划,保障苗木用水需求,并通过滴灌系统改良土壤,有效防范林区盐渍化和林木病害。在日常管护上,吸纳1083名贫困群众参与防风固沙生态建设,坚持“飞防+人防”相结合,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苗木健康生长。
为实现林区循环发展,进而以林养林、以林促富,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先后开展以红枣、沙棘、枸杞、葡萄、开心果、金银花、黑莓牧草等各种经济型苗木为主的种植实验。通过引进和田等地客商开展探索梭梭-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建设,取得成功。
如今,麦盖提县逐步形成了沙漠治理、沙产业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多赢格局。麦盖提县广大治沙干部群众就像“沙漠英雄树”一样,充分展示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
(原标题:胡杨精神让戈壁滩变金银山——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新疆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