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里,鄂托克“乃日”的老曲新歌

发布时间:2021-03-01 13:33:17丨来源:人民日报丨作者:李强 郝常明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乃日展现了草原儿女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乃日展现了鄂托克草原上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乃日”代表性传承人芒来巴特尔说。

  鄂托克“乃日”起源于蒙古贵族古典宫廷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演变为现在鄂托克蒙古族民间的“乃日”活动,是集鄂尔多斯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鄂托克旗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命名的“乃日文化之乡”。

芒来巴特尔在“乃日”培训基地传授技艺

  今年63岁的芒来巴特尔受父母的影响,从7岁开始就接触鄂托克乃日文化。随着流行音乐的盛行,芒来巴特尔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乐器和民歌日渐陌生。为此,他在2012年建起了培训基地。

  在芒来巴特尔的培训基地里,每天都会响起优美动听的音乐。这里成为了保护传承鄂托克“乃日”试验田,也成为了当地牧民免费学习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和蒙古族器乐的课堂。

  在“乡土明星”的影响下,芒来巴特尔的培训基地里不光吸收了大批本地的牧民和乐器爱好者,还吸收了不少周边旗区的学员,8年来,芒来巴特尔已经培训“乃日”爱好者1000余人。

      58岁的牧民那音太是鄂托克旗“乃日”界的另一个“风云人物”——他组建了自己的“乃日”乐队--草原蓝色乐队,乐队经常参加旗和苏木镇里的“乃日”表演,为牧民送上文化大餐,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

  那音太的草原蓝色乐队在文化户里开展“乃日”活动

  在鄂托克旗,像那音太这样的“乃日铁杆会员”并不在少数。据了解,全旗现有家庭“乃日”文化户128家,“乃日”乐队126支,牧民演员数量1600多名,年演出达1000余场次。

  近年来,鄂托克旗把“乃日”文化户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充分发动全旗“乃日”爱好者,引导鼓励其自发组织开展文化传承、文体娱乐等活动,有效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半径不足的问题。

  目前,全旗所有嘎查村、社区全部建成200平米标准文化活动室,并都配备马头琴、三弦等民间乐器和扩音设备。随着旗、苏木镇、嘎查村、文化户“四级”文化服务网络的建立完善,实现了有牧民的地方就有“乃日”,草原处处是歌声。

  嘎查“乃日”乐队在文化阵地表演节目

  同时,鄂托克旗制定出台全旗文化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和文艺演出设备支持力度,乌兰牧骑和各个“乃日”乐队都成为了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牧民不出嘎查就能享受到“对味儿”的文化盛宴。

      好文化加上好传承,鄂托克“乃日”的群众认可度和参与度达到常驻人口的61%。针对这一特点,“乌兰牧骑+宣讲”、“乃日乐队+宣讲”、“网上乃日教学+宣讲”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创新式宣讲方式应用而生。伴随着草原天籁,让党的理论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结合“乃日”活动开展政策宣讲宣传活动

  据悉,鄂托克旗已建立了“乃日”艺术家、优秀“乃日”艺术工作者的申报、审核和命名、表彰、奖励机制,使得“乃日”文化艺人得到真正的保护和支持。同时,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农牧民文艺汇演等形式不断向外界展示“乃日”文化,让鄂托克“乃日”这部“老曲新歌”在新时代里分外嘹亮。

     (文:李强图片拍摄:郝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