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珠:开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1-02-08 16:11:19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龚明珠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龚明珠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5年,也是内蒙古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将来之不易的成绩化作奋勇向前的动力,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艰难险阻,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龚明珠(资料图,摄影:袁永红)

深化认识,牢牢把握“十四五”发展基础和条件

“十三五”时期,面对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历史遗留问题、粗放发展后患的集中显现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一是稳步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二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四是下大力气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福祉水平得到提升;五是加强治理体系建设,民主法治体系更加健全。

准确把握新阶段新形势。随着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拥有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具备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多方面有利条件。特别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为内蒙古推动资源、生态、区位等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造了巨大空间。同时也要看到,内蒙古发展还存在不少突出短板、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转型发展更加紧迫。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大势所趋,从内蒙古产业特点看,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服务业短板比较突出,质量效益仍然比较低,节能减排和环保压力大,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积极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刻不容缓。

创新需求更加强烈。目前,内蒙古经济转型仍面临不少不利因素,长期以来科技创新投入不够,创新基础薄弱、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突出,创新主体建设滞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仅占1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8个百分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构建新发展格局均离不开创新支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迫在眉睫。

环境约束更加趋紧。内蒙古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水资源、矿产资源、草原等保护和开发利用矛盾凸显,节能减排和环保压力大,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国家将继续实施严格的能耗、水耗双控,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等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简单的挖煤卖煤、挖土(稀土)卖土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向绿色循环低碳方向发展,任重道远。

准确把握新阶段新要求。基于新发展阶段明确的历史方位,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融会贯通起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为根本遵循,紧紧把握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要求,旗帜鲜明地树立高质量发展主题。

坚持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作为现代化内蒙古建设的指导原则,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找对路子。”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期望和要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的全方位变化,指向还是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现代化内蒙古建设的路径选择,牢牢把握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内蒙古的重大政治责任。必须把“两个屏障”建设挺在最前头,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鲜明导向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这是内蒙古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立足点。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内蒙古建设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战略支撑。“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驱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走好新路子,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关键是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 

突出重点,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坚持创新引领,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以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心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把转方式有效融入创新驱动发展之中,紧紧围绕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慢、人才外流等薄弱环节。一是突出抓好创新投入增长,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二是突出抓好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建设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载体;三是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创新,聚焦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和突出短板,承接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前沿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四是突出抓好创新人才使用,衔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强化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保持战略定力,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全方位推动发展绿色转型,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一是加强草原森林保护修复,把保护草原、森林作为首要任务,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完善草畜平衡和草原禁牧休牧制度。实施草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二是巩固提升环境质量,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跨越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重要关口;三是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高耗能行业向绿色循环低碳方向发展。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内蒙古地域广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突出短板。要抓住国家推进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形成有竞争力的增长带动极。要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统筹内蒙古东、中、西部,推进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协调发展。一是推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东部盟市放大和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把保护好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作为主要任务,高质量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二是推动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盟市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立足产业基础和产业集群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能级,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劲活跃的增长带动极;三是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促进西部盟市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荒漠化治理挺在前面,共同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增强区域发展整体竞争力;四是促进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推动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快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支持边境地区建设发展;五是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加强流域生态环境整体保护和协同治理,推进黄河安澜体系建设,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加快绿色转型,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

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围绕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生态安全,积极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一是推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优化升级,立足能源资源优势,坚持煤电油气风光并举,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能方式。延长产业链条,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智能电网,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加强稀土元素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打造国家重要的稀土新材料生产基地;二是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坚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不断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建设若干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坚持绿色兴农兴牧,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三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稀土产业等基础和优势,形成具有旺盛活力和持续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四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减法加法一起做,淘汰落后、低端、过剩产能,努力改变产业“四多四少”状况;五是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千方百计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提高区域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六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转方式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在优质资源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创新,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深化以营商环境为基础的重点领域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在准入、成本、税费、融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综合施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化财政金融改革,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三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支持民营经济改革创新发展,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

融入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要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合作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实现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一是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有效投资快速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激发潜在消费,促进生产和消费“双升级”;二是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化生态环保、国际产能、基础设施等领域务实合作;三是加快泛口岸经济发展,统筹口岸、通道和各类开放载体,着力贯通陆海空网联运主通道,推进重要枢纽节点城市、货物集疏中心和资源转化园区建设,形成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格局;四是服务融入国内大循环,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区域合作协作运行机制,有序承接国内先进产业转移,在全方位融入国内市场中增创发展新优势。

推动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载体和平台。必须克服地广人稀、生产要素分散的劣势,稳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依托盟市、旗县所在地和中心镇,全面提升城镇服务功能,构建多中心带动、多层级联动、多节点互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一是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城镇体系,重点建设呼包鄂乌城市群,大力建设呼和浩特创新型首府城市,加快建设赤峰、通辽区域中心城市,稳步提升中小城市承载能力,着力补齐县城发展短板;二是全面改善城市品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优化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牧区现代化。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一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的方针,把乡村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持续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二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牧区发展要素保障,深化农村牧区改革。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对城乡居民生活的保障能力。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公路、高铁、机场、管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构建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一是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建设融合基础设施,大力建设创新基础设施;二是健全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综合交通网络,重点推动出区进京通道建设,加强东中西部快捷联系,打造“干支通”民航运输全网通,建设若干全国性、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三是统筹水利基础设施,加强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提升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都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都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改善民生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注重可持续性。一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加快发展高质量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二是推动健康内蒙古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健康促进政策,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三是顺应人口发展规律,优化人口空间布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四是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基本权益,推动青年全面发展,加强家庭建设,营造全社会相互关心关爱的良好氛围。

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民生连着民心,民生要贴近民心。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努力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多渠道就业,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二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三是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的原则,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统筹推进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市域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一是深化文明内蒙古建设,统筹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新时代精神文明“六大创建”,构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二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艺作品创作质量,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传承。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要加强民族团结,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让边疆稳定常筑长固。一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立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三是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建设,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水平。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内蒙古,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你们的重大政治责任。”这就要求内蒙古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体系,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边疆安宁稳固。一是捍卫政治安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安全能力建设;二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增强粮食安全保障,加强能源安全保障,强化经济安全保障;三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应急保障体系,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四是加强法治内蒙古建设,推动平安内蒙古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凝心聚力,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加强规划间分工衔接。要按照“三级四类”统一规划体系和“1+N+X”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管理要求,遵循不同规划的功能属性,加强规划目标任务衔接。一是《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特定领域战略任务,在专项规划中予以明确发展方向、重大项目布局、公共资源配置、相关政策制定等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纲要》提出的特定区域战略任务,在区域规划中予以明确区域战略重点、跨行政区问题协调解决等细化落实举措;三是《纲要》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在空间规划中予以明确“三区三线”和基础设施、城镇建设、资源能源、生态环保等开发保护活动约束条件,确保形成规划合力。

做好规划动态监测评估。实施好规划《纲要》,关键是研究设计好具有引领性的目标指标体系,谋划好一批含金量高的重大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论证好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一是依据《纲要》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工程,加快制定部门分工方案,明确责任主体;二是定期开展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总结,提高规划的执行力;三是做好《纲要》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工作,充分让中长期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行动计划中,实现中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的相统一。

抓好重大项目甄别筛选。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支撑经济“压舱石”作用。按照《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库建设,完善项目储备和滚动接续机制。一是加大项目谋划储备,一方面,进行充分可行性分析论证,特别严格限定在国家能耗、水耗、土地等指标要求范围内;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紧跟国家战略、重大布局和产业政策调整方向,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做到谋划一批、建设一批、实施一批、运营一批;二是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保障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项目土地、能耗、水资源等要素,引导资金、能源、土地、用工、技术、运输、原料等要素资源集聚;三是强化政府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全面提高规划执行效果。“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各地方要以讲政治的高度、讲时效的速度、抓重点的精度、抓到底的力度,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一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推进《纲要》确定的战略任务走深走实;二是抓好宣传解读工作。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各盟市、各部门要做好规划宣传解读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自觉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