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六区两廊多点 青海省构建生态文旅发展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1-02-02 09:45:00丨来源:学习强国丨作者:吴梦婷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过去一年,大美青海凭借生态高地和旅游净地等资源优势,以超强的实力火遍全网。大美青海美誉度持续上升,越来越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过去一年,大美青海凭借生态高地和旅游净地等资源优势,以超强的实力火遍全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美青海美誉度持续上升,越来越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全省两会上,青海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成为代表委员和市民关注的话题。

青海绿水青山催热生态游

随着青海省将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成为青海旅游的新亮点。从城市到农村,从观光旅游到深度体验,走进全省各大景区、乡村花海,游客随处都能感受到青海在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体现的绿色发展理念。

在大量游客、自驾车辆进入青海时,青海文旅部门将保护好绿水青山放在首位,将生态优先理念融入到旅游开发中。夏季,五彩斑斓的花海让一个个原本不知名的小乡村成为旅游网红村。冬季,冰雪旅游的火热让各地“冷资源”变成“热产业”。

不仅如此,青海景区在转型升级中,发展生态旅游,最大程度保护了自然资源。在祁连县卓尔山景区,景区主打“慢步游”,通过修建步行栈道、禁止自驾车进入等方式,让游客慢下脚步。景区内不设置餐饮小吃摊位,避免垃圾污染,干净舒适的环境,让游客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原貌。

献策青海生态游发展

“天蓝、地绿、水清、气净”,每年,南来北往的游客饱览了青海风光后,用这样的词语形容青海的生态之美。

旅游旺季,各地花海乡村游人如织,一个个小村庄里自驾游车辆排成长队。生态旅游的发展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的同时,各地也不断挖掘新玩法,丰富了民俗文化、生态采摘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活动,在生态旅游发展中融入文化内涵。

在今年全省两会上,来自西宁市湟中区的省人大代表杨忠丽,谈起青海生态旅游的发展感触颇深:“青海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禀赋,为各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文化旅游行业的基层代表,我既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在湟中区,绿水青山火了旅游,富了百姓,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湟中区的对外形象和美誉度,全区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0%。”

随着全省各地陆续推出了森林养生、高原越野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旅游人数逐年增长,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随着网红景区的旅游人气不断上涨,自驾游旅游接待人数逐步提高。

在政协委员王兴宇的包里,也装着多份有关青海文旅发展的提案。

王兴宇建议,青海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更应该注重以特色旅游景点为依托,结合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特点,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链。另外,景区内及旅游沿线在旅游特色产品开发、文创产品推广、文化体育项目融合发展以及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应紧密结合、相互联动,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构建生态文旅发展新模式

2021年,青海将如何探索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等旅游方式。对此,记者采访了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宁。

张宁介绍,生态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青海地域广袤、环境独特、文化多元,具有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势。全省文旅系统将重点构建共融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旅发展新模式,推动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把青海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今年青海将编制好“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黄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推动青海省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大环线为“一环”,青海湖、三江源、祁连风光、昆仑溯源、河湟文化、青甘川黄河风情六大生态旅游协作区为“六区”,青藏世界屋脊和唐蕃古道生态旅游廊道为“两廊”的“一环六区两廊多点”生态旅游发展新布局。

推动设立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力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全力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进特色文化、体育运动、休闲小镇建设,创建一批工业、体育、冰雪等主题旅游示范景区,促进文城融合。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价值,延伸产业链,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各地将加快发展生态旅游、自驾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低空旅游,建设主导产业优、引领带动强的特色生态文旅示范区(点)。推广“云上逛”、智慧旅游、预约出游等旅游模式,乡村游周边游、网上观展购物等消费新业态。

在艺术创作和旅游品牌打造方面,推动精品生态艺术创作,修改提升大型生态舞剧《大河之源》,创作平弦戏《青绣》等剧目。突出“大美青海 生态高地 旅游净地”品牌,以特色、生态、健康、文化四大亮点,发展大美青海观光之旅、生态青海健康之旅、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神奇青海探险之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