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8年的艰苦奋斗,832个贫困县全部“清零”,取得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重大成就。
在这其中,生态环境部以生态文明理念勾勒出精准扶贫的蓝图,不仅消除了绝对贫困,减缓了贫困地区对于生态环境的压力,而且推动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今天,脱贫的乡亲们从危旧土房搬进了敞亮的新居,在日光温室大棚里收获着不断茬的瓜果蔬菜,各项扶贫政策让村庄旧貌换新颜。走在致富路上,脱贫户正盘算过上更红火的日子。
一场精心部署的攻坚战
2020年2月,河北省围场县、隆化县顺利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两县的贫困发生率分别由2016年的14.6%、23.3%下降至2019年的0.35%、0.39%。2020年4月,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将生态环境部2019年定点扶贫工作成效评价为“好”。一连串成绩的背后,是生态环境部“一竿子插到底”的主动担当。
回顾5年攻坚路,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精准脱贫,共召开15次部党组会、部长专题会和22次现场推进会。“在脱贫攻坚和环境保护工作中,要突出重点,瞄准贫困户、贫困村、扶贫项目和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等,整合资源,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事接一件事办,务求取得实效。”生态环境部对此做出了具体要求。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和《生态环境部定点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这两份重要文件,是5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实施行业扶贫和定点扶贫工作的方向性和纲领性文件。
在组织架构上,顶格配置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担任组长,其他部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部党组成员曾多次到河北省围场县和隆化县开展定点扶贫调研工作,仅2020年,就召开4次现场推进会。
2016年以来,生态环境部系统共派出2000余人次,深入河北省围场县、隆化县开展定点帮扶。组建13个扶贫工作小组,结对帮扶围场、隆化两县87个贫困村,并先后选派10名干部赴承德市及围场县、隆化县挂职及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在精心组织、严密部署下,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2亿元,引进帮扶资金4.86亿元,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3200余万元。不仅促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短板,同时,培育壮大扶贫产业,助力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
生态扶贫让脱贫底色更亮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脱贫的必然路径。要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脱贫攻坚的好路子,也是生态建设的好路子。
美好生活远不止吃饱穿暖。为打造“秀美村庄”,生态环境部多次选派专家现场指导,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提出以污水、垃圾、粪污治理为重点,分步构建生活污水、垃圾、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体系的环境治理思路。
海字村是生态环境部与定点扶贫县共建的七个生态环保扶贫示范村之一,村里先后建成3个200平方米储粪池、两套污水处理一体化处理设备,增加粪污收集储存能力近800立方米,提升污水日处理能力20 吨。从此,村民口中“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在海岱沟村,村民用上了洁净型煤。据统计,全村冬季取暖用煤量节省了20%,燃煤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每年减少贫困户近1000元冬季取暖燃煤开支。
依托生态扶贫,生态环境治理明显改善。围场县、隆化县地表水Ⅲ类或优于Ⅲ类达标率分别从2017年的50%、66.7%提升到2019年的71.4%、83.3%,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从2017年的81.1%、76.7%提高到2019年的84.1%、84.3%。
随着生态环境逐渐变好,村民的思想也慢慢发生着变化。小庙子村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试点村,自实施垃圾分类减量化工程以来,每家每户养成的“两分法”垃圾分类习惯,让垃圾清运量减少了20%。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快推进乡村绿色转型发展,利用良好生态环境汇聚资本、技术、人才、项目等发展要素,强化污染源头减量和管控、生产过程的循环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乡村绿色发展,推动实现“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
绿色扶贫让脱贫成色更足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是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对于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燕山—太行山区,实施产业扶贫,成为攻坚路上的决胜之锤。
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扶贫工作组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脱贫的八顷村在流转的土地上种植加工金莲花、富硒马铃薯、玫珑瓜等农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成为扶贫农产品中的“抢手货”,而且成为当地的生态产品“新名片”。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围场县“一企连三产、一林生四财、一地生四金、一业配多策”的生态扶贫模式,将提高脱贫成效的可持续,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据了解,采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助贫机制,累计带动3.7万余名贫困户脱贫增收。
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在山林地种植有机绿色林果、在现有耕地发展有机绿色果蔬,隆化县扭转了农作物单一的窘境。以团瓢村为例,扶贫工作组为当地引入龙头企业,搭建冷棚,发展有机果蔬产业,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初步计算,平均售价在40元/公斤的有机果蔬,年产值达2400万元,相比传统的大棚种植,效益提高近50%。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迎接新生活的起点。摘掉贫困帽的乡亲们,燃起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情。“有不少村民多次到村委会打听政策,琢磨着将自家院子改成民宿。”庙子沟村干部介绍,村里具备游客接待能力的民宿已增至十余家。2019年“国庆”期间,共接待游客460多人次,实现收入1.5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