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大头”到“王老板”: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0-12-21 13:27:26丨来源:青海日报丨作者:陈俊 韩世花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王昌禄说:“我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弱者,我要克服身体残疾行走不便的许多困难,坚定信心致富奔小康。”

清晨,温暖的阳光洒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角加村,山坳里的烟囱升起了炊烟,村民们已经开始一天的劳作,有的拿着铁锨往地里走,有的拿着扫把打扫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王老板”也开始他忙碌的工作。

“王老板,忙着呢,这两天尕猪娃都咋样啊,饲料还能供应一段时间吧,不行这几天我们再联系一下,让他们再送一次,眼看天凉了,提前做好入冬准备。”说话间,角加村第一书记魏忠已经进入猪棚。

魏忠是这家猪棚的常客,正在打扫猪圈的“王老板”自顾自地喂食、扫地,听到书记关切的话语,“王老板”接过话茬说:“是啊,魏书记,我这两天也想着多进点饲料,还要到兽医站买点兽药,最近就不出栏仔猪了,我想这个冬天自己多养点,明年清明前后卖出去,我自己也能多挣点儿。”简短的对话中,“王老板”有自己的打算。

说起“王老板”,是村里的“明星人物”。他原名王昌禄,是角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的王昌禄也有一个外号叫“王大头”,可现在却变成鼎鼎有名的养殖大户,受人尊敬的养猪明星,所以大家都叫他“王老板”。

说起王昌禄的过往旧事,简直是天上和地下,判若两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过去就是一把辛酸泪,现在的我是一个有梦想的追梦人。”

他是家中老大,自小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残疾。也是村里的“光棍汉”,曾经说起“懒汉”“邋遢人”“醉汉”就是他。

“以前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叫我的外号,美其名曰‘王大头’,党的好政策不仅让我摘掉‘穷帽’,还摘掉了‘懒汉’的绰号,我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说起这几年的变化,王昌禄很是激动。

自从“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王昌禄利用残疾人创业资金2万元和互助资金贷款2万元修起了新式猪圈,从当初的6头发展到现在的存栏60头,除去饲料等成本,每年净增收2万多元。

王昌禄的养猪产业不断扩大,随之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王氏养猪法”。从仔猪接生、防疫、哺乳到喂食、进药、销售,王昌禄从不马虎,仔猪成活率越来越高,他家的仔猪刚开始卖给本村和周边村镇,后来卖到湟中区、祁连县,广阔的仔猪繁育市场带给王昌禄更大的希望,“王氏仔猪”成了当地的品牌,声名远播。说起这些成绩,王昌禄无不透露着自豪和喜悦。

王昌禄自己脱贫致富的同时,拉了一把众乡邻,几年养猪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现已带动本村5户13人从事养猪产业发展,王昌禄无偿提供养殖技术、服务指导等,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村学着他养猪。同时,2016年抱养了因父母意外事故双亡,无人抚养的侄女王贵梅,经过几年的抚养,王贵梅进入青海艺术学校就读,这带给王昌禄更大的动力和信心。

“魏书记,说起我的过往再提不成,但说起党对我的恩情,我就忘不掉,没有共产党的好政策,我王昌禄哪有今天。我要继续努力,抚养我的侄女长大成人。”一句句感恩的话,让这个58岁的汉子满脸泪花。

“巧手养金猪”,王昌禄既是柔情汉子,悉心抚养着孤侄女,更是养猪土专家,无私指导着村里养猪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服务,他成为村民们学习的榜样、家门口致富的“明星”。

对于王昌禄的变化,第一书记魏忠深有感触,“虽然,王昌禄自小经受病痛折磨导致残疾,但在党的政策帮扶下,在扶贫干部们的鼓励支持下,使他始终对生活保持着一颗乐观、进取的心,并通过自身勤奋努力,实现了脱贫致富。王昌禄的蜕变也给村里更多的脱贫户树立了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的典型示范。”

2019年,王昌禄被平安区委、区政府评定为“脱贫光荣户”,他的先进事迹得到省残联的关注,成为“身残志坚奋斗者”的典型。

王昌禄说:“我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弱者,我要克服身体残疾行走不便的许多困难,坚定信心致富奔小康。”

目前,古城回族乡角加村11户脱贫户像王昌禄一样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耕作、辛勤劳动,他们将用勤劳的双手继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陈俊、韩世花,原标题:从“王大头”到“王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