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改善 沙化土地持续减少

发布时间:2020-12-16 09:01:31丨来源:新华网丨作者:哈丽娜 于嘉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经过多年治理,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整体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万公顷,沙化土地减少16.9万公顷。

一场降雪为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披上一层银白。在一处牧场的围栏边,一位身穿棉大衣、头戴棉线帽的牧民把饮了水的牛赶到草场上去。

这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周边种植的樟子松林,反映出浑善达克沙地治理效果(摄影:新华社记者 彭源)

这位牧民叫廷·巴特尔,今年65岁,生活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这个嘎查位于中国北方四大沙地之一浑善达克沙地北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牧民超载养畜和自然气候变化,浑善达克沙地面积一度扩张,萨如拉图雅嘎查一带草原逐渐沙化,风沙直逼北京。

那时,廷·巴特尔在自家的5900多亩草场上养着200多只羊。眼看草场一天天沙化,1998年他果断把羊全部卖掉,换了40多头牛来养,还将5900多亩草场划分为9个区域,四季轮牧。

牛常年吃营养丰富且充足的青草,膘肥体壮、长势喜人,特别是节省了大量购买草料的支出,廷·巴特尔的纯收入比养羊的时候增加一倍以上。不仅如此,草原得到休养生息,沙化面积明显减少。

他说,1头牛和5只羊的经济价值相当,羊喜欢刨着草根吃,对草原破坏大;牛只吃草尖,不影响草的生长。

“根据牛羊的蹄腿换算,养牛对草原的破坏程度远低于羊,牧民收入不减,付出的劳动也要少得多。”廷·巴特尔说,这是他总结出的一套“蹄腿理论”。

这些年来,廷·巴特尔通过划区轮牧、减羊增牛、植树种草、保护野生动植物等多种手段,将自己的草场变为动植物乐园。现在这里生长着270余种植物,吸引狍子、獾子、鹤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安家、落脚。

看着廷·巴特尔这笔经济账和生态账算出成效,牧民们从心里佩服,纷纷效仿。目前,全嘎查羊的数量由2001年的1万只减少到300多只,牛的数量增加近千头。昔日许多沙丘都已被绿草覆盖。

这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那日图苏木(乡)高格斯台嘎查(村)周边浑沙达克沙地的治理情况(摄影:新华社记者 彭源)

着力实现草畜平衡、减少草原使用强度只是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的一个缩影。2000年以来,中国相继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飞播治沙、围封禁牧等方式,对浑善达克沙地实施重点治理。20年来,仅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投出23.72亿元。

目前,浑善达克沙地内森林面积13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3.35%;草原面积5358万亩,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41%。与2000年相比,森林面积增加59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0.3个百分点;草原平均植被盖度提高8个百分点,草原生态持续向好。

浑善达克沙地以西1000多公里的毛乌素沙地过去是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毛乌素沙地近三分之一的面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20世纪80年代起,乌审旗干部群众持续推进治沙造林。

“现在全旗千亩以上造林大户达214户,植被覆盖度达到80%。”乌审旗委书记额登毕力格说。

从1985年栽种第一棵树苗开始,农民殷玉珍夫妇吃住在沙窝子里,硬是将6万多亩荒沙变成绿洲。

如今走进毛乌素沙地,满眼都是杨树和沙柳、花棒等灌木林。“别看它冬季枯黄,但这些灌木都是治沙、固沙能手,它们将毛乌素沙地紧紧锁住,恢复了生态。”殷玉珍自豪地说。

由于种植的树木逐年增多,明年殷玉珍计划用科技产品来管护林子。“林子太大了,跑前跑后很有些吃力。近期想上电子监控,减轻点作业强度。”她说。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介绍,2016年以来,中国加快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由点到面带动荒漠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经过多年治理,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整体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万公顷,沙化土地减少16.9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