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牧歌嘹亮 “畜”势勃发

发布时间:2020-10-23 09:54:17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刘博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20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是锡林郭勒盟最大的资源。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关系全国绿色优质畜产品的供给,关系草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0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是锡林郭勒盟最大的资源。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关系全国绿色优质畜产品的供给,关系草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十三五”以来,锡林郭勒盟立足资源优势,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发展畜牧业,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领域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步伐,不断提升畜产品的高端供给,促进畜牧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深层互动,逐步形成了一条具有草原特色的现代化畜牧业发展之路。

  产业之变——从传统到现代

  打造现代畜牧业,就是打造现代畜牧业的龙头企业。

  一个龙头企业,可以带活一个产业,激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坚持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目标,大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先后引进培育了大庄园、华润五丰、月盛斋、额尔敦等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畜牧业生产加工企业项目,通过扶持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对畜产品加工行业进行整合提升,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企业与协会签合同,协会再与牧户签合同,合同规范了养殖,制定了标准,牧民有了底气,心里更踏实。

  以乌珠穆沁羊业协会为例,2018年,该协会与1700多户牧民会员陆续签订合同,明确饲料把控、品种选育、饲养方式等各环节,出栏时节,26万只“合同羊”让乌珠穆沁羊业协会的会员牧户稳赚近2亿元。协会成为龙头企业与牧民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订单式收购、定标准饲养,带动了牲畜有序出栏。

  引进企业,就是为了融入市场。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参与到产业链中的牧户积极“走出去”,牧户与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同时,不断转变生产经营理念,加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渡。

  阿巴嘎旗额尔敦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十三五”初期,坐拥1.3万多平方米欧盟标准设计的厂房及2600平方米熟食深加工车间,设备采购自美国、德国、瑞典、荷兰等多个国家。

  合同、订单、标准……一条集牧民科学饲养、协会搭好桥梁、企业把准市场的产业链已形成,带动了各环节经营主体的转变。2019年,该公司与乌冉克羊业协会合作,带动牧户500户,提供加工羊9万只,每只羊补贴运费6元。

  让牧民直通市场,协会、合作社为牧企之间搭建了桥梁,为牧民引来了大单子、大项目。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肉羊错季出栏模式中,额尔敦食品有限公司还与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敖伦宝拉格嘎查呼格吉勒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建设总投资1500万元的肉羊繁育基地,探索肉羊两季出栏模式,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锡盟羊肉的需求。

  “十三五”期间,锡林郭勒盟大力推进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发展集中集聚集约程度显著提高。同时,持续巩固牧企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经济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扭转了牧民单打独斗、处于市场体系“弱势群体”的不利局面,形成企业、合作组织、牧民三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良好格局。2020年内,利益联结机制将覆盖到70%以上的农牧民。

  结构之变——从单一到多元

  从落实“减羊增牛”政策,到畜牧产业化发展,再将“工业化思维”注入畜牧业发展链条中,“十三五”时期,锡林郭勒盟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不断融入到养、卖、加工各环节中,逐步调整牧区生产经营结构,使各类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围绕市场需求提高数量,围绕树立品牌提升质量。

  以“减羊增牛”为重点的畜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锡林郭勒羊肉”入选2019年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列入全区首批“蒙字标”认证计划,苏尼特右旗苏尼特羊良种场被批准为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安格斯肉牛养殖规模已居全区首位,到2021年,全盟种牛场将达到20处、核心群达到300群,肉牛存栏达到180万头;启动“草原西门塔尔”“草原安格斯”等新品系培育工作,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的锡林郭勒,畜产品品牌效应更加彰显,绿色牛羊肉优质优价效益充分显现。

  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牧民王宝山就曾走入养羊的“死胡同”,针对粗放经营和养畜结构单一、不适应环境等问题,王宝山处理了全部山羊,通过自筹加低息贷款购进了20头西门塔尔牛,改变传统养殖、投入方式,激发出畜种优势,使畜牧业要素实现了最优配置,开始了养畜道路上的“二次革命”,从濒临贫困到年收入百万元,王宝山的成功在于他跟着市场走。

  从向数量要效益到向质量要效益,化解棚圈内过剩的“产能”,并不是不养羊,而是要精养、优养。

  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阿木古楞嘎查牧民朝伦巴特尔家的每只羔羊,总能比市面上的羔羊价格多卖出20到30元,且从来不愁羔羊卖不出去,旗里的肉食品公司总是提前上门与他签订收羊协议。

  原因何在?这归功于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的建立。

  在实施“品牌兴盟”战略中,锡林郭勒盟建立起一批重点培育企业的基础档案,并全力做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培育和知名商标认定工作,形成了一套梯度品牌培育体系。

  全盟13个旗县市(区)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均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0个畜牧业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尤其是“乌珠穆沁羊肉”“苏尼特羊肉”“察哈尔羊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登记,让“锡林郭勒羊肉”享誉四海,成为全国畜产品中的佼佼者。

  降低羊的供给,扩大牛的需求,既调整了资金分配结构,又调整了产业结构,“减羊增牛”让越来越多的牧户依照实际开始了各家的“产业重组”。

  经营之变——从低效到超前

  进入牧场,人不用再下车去开栅栏门,坐在餐厅吃着饭就能观察牧场上畜群的动态。如今这些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在阿巴嘎旗的一些草场和牧户中相继实现。

  为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查干淖尔镇乌兰图嘎嘎查牧民额尔登特古斯充分运用现代化生产经营理念进行家庭牧场管理,累计投入30余万元,安装草场无线监控设备、自动喂料机、智能水井提水及感应抽水设备等智慧牧业系统,实现了牧业生产的远程监控和精细化管理。

  大力推进数据智能应用。“十三五”期间,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智慧畜牧业科技应用,涉及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促进畜牧业吸引要素集聚,优化资源配置,以信息化为引领,推动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土生土长的王金强从事牧业生产已经16年了,最近两年,他的放牧生活轻松了不少。

  现在,他不用在1万多亩的草场上风吹日晒地追着牛羊跑,而是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实现远程放牧,在头牛上安装定位传感器可以清晰看到自家牛群的位置,节省了精力,牛羊数量也翻了一番,到了200头。

  为王金强放牧生活带来便利的是乌拉盖管理区引入的肉牛产业智慧服务平台,资金投入全部由政府承担。平台还实时为牧民提供草蓄平衡大数据的指导,牧民每年该养多少牛多少羊,怎么合理利用草场,都一目了然。此外,当地农牧业部门提供的数据还可以帮助牧民实现精准放牧,佩戴了芯片的牛有了电子身份证,进入线上销售平台后,价格也翻了一番。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大力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和草牧场经营权科学合理向现代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组织、联户经营牧场等方向流转,让农牧民真正同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中心的“街面商铺”,呼格吉勒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牌子格外显眼,13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和新建奶食作坊,还有小镇以西30公里处的牲畜养殖基地,合作社共有包括娜布其在内的5家股东,成立合作社之前,各家草场小、劳动力少、机械化程度低,想致富就得闯新路,在政策的号召下,他们决定联合经营、抱团取暖,将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弯道超车”。

  现在,该合作社的奶食品种已达到了28种,联户经营模式帮助牧民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扩大再生产。除了经营上有一定规模的牧业大户、家庭牧场,草原上还有许多草场小、牲畜少、劳动力少的“小牧户”,他们在扩大再生产中常常会受到自身情况的制约,而联户经营弥补了单个牧户生产能力的不足,对各户的生产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已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抱团取暖”减轻了牧户面对市场单打独斗的风险,围绕提升牧户组织化程度,如今,锡林郭勒草原上涌现出一个个采取合作、合资、入股的形式,将草场、牲畜、人力、生产工具等进行整合的联户经营组织,现代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广袤牧区遍地开花。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作者:刘博 原标题:牧歌嘹亮 “畜”势勃发 ——“十三五”期间我盟现代畜牧业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