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荒漠“愚公”:倾注一辈子心血让奇迹发生

发布时间:2020-10-21 18:51:54丨来源:央视焦点访谈丨作者: 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库布其和毛乌素两大沙漠附近有这样一群人,带头植树造林,一干就是几十年,构筑了一道道绿色长城,为修复生态、保护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

【视频】焦点访谈:“愚公”治沙

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境内有库布其和毛乌素两大沙漠,其中的毛乌素沙漠还延伸到陕西榆林的靖边等地。既然是沙漠,那就应该到处是沙丘,但实际上,如今的库布其和毛乌素,很多地方已经绿树成荫。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在这两大沙漠附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头植树造林,一干就是几十年,构筑了一道道绿色长城,为修复生态、保护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尽管现在他们年事已高,大都已经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种树治沙了,但他们在沙漠中栽下的绿地将永不褪色。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有4位种树治沙的老人,他们就是今年87岁的白永胜、 84岁的白根海、82岁的高林树和78岁的曹扎娃。今年8月20日,鄂尔多斯市林草局为表彰他们几十年治沙的功绩、弘扬他们的奋斗精神,给这4位老人颁发了“绿化大沙漠、保护母亲河”终生成就奖。

曹扎娃(中)获颁“绿化大沙漠、保护母亲河”终生成就奖(来源:鄂托克前旗)

鄂尔多斯市地处内蒙古西南部,三面被黄河环绕,库布其和毛乌素两大沙漠穿插其中,其中库布其沙漠离北京直线距离仅有800公里,由于历史原因,两大沙漠过去出现了生态恶化、沙尘肆虐,树草难生的景象。也就在这样背景下,世代居住在这里、互不相识的几位老人,不约而同开启了他们几十年种树治沙的历程。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局长韩玉飞说:“为了造林治沙,他们倾注了一辈子心血,一干就是几十年。现在他们虽然有的已经不能植树了,但他们的功绩人民不会忘记,那片沙漠也不会忘记。”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呼和陶勒盖嘎查牧民曹扎娃老人的家位于毛乌素沙漠附近,过去这里到处是沙丘,经过几十年治理,现在已经是农田了。通往老人家的沙路上竟然有泥泞和积水,这在今年干旱少雨的情况下也并不多见。果然,越往山里开,周边的环境越好,最后开到一片树林中,老人的家就在这里。得知记者要来,身为蒙古族的曹扎娃特地早早穿上了民族服装,以表达对远方客人的尊重。

为了让记者对当年治沙的艰辛有直观了解,老人特意把过去用过的工具展示了出来。曹扎娃告诉记者,由于这里靠近毛乌素沙漠,生存环境恶劣,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他就开始种树治沙,到今年已经是61个年头了。目前,他还承包着2300多亩沙地坚持种树。曹扎娃说,当年家里人对他一心种树并不理解,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就一个人搬出来在这里住了,当年这里也都是沙地。

曹扎娃这样的老一辈种树人就是靠着执着的劲头,不计得失、不求报酬,把全部心血扑在造林上,才有了今天我们看见的人进沙退、绿树成荫。

曹扎娃说:“我还要再干5年,继续干,我老得不行,就全交给林草局了,这是国家的土地,我再交给国家。”

几十年来,曹扎娃在沙丘上栽活的2000多亩树苗,已经绵延数里,蔚然成林。而老人为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埋头种树的精神也对于整个村庄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当地群众在给沙柳浇水(2015年7月27日摄,摄影:新华社记者 连振)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呼和陶乐盖嘎查牧民张风义说:“他这么老的老年人现在还在种树,我们要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呼和陶乐盖嘎查驻村第一书记乌荣花说:“他还带动呼和嘎查周边的农牧民种了5万亩树,他从另一个方面践行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且把这种理念用一种朴素的方式植根到广大农牧民心里。”

曹扎娃的事迹是被表彰的4位老人艰辛种树治沙的缩影,另一位被表彰的老人高林树也同样如此。他的家在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靠近库布其沙漠。上个世纪的1986年,因为风沙袭扰,村里近900户人家跑得只剩下了300来户。而他却主动承包了一大片沙地,经过4个寒暑的苦战,1990年,终于让沙漠中有了5000亩绿洲,在绿洲上养羊、种麻,年收入破天荒达到了15000元,使得全村人看到了治沙的希望,纷纷包地治沙。如今,当年的小苗已经长成了大树,官井村33万亩沙地已经有了19万亩林地,绿树成行。

另外两位获奖的老人,84岁的白银海和87岁的白永胜也是当年造林治沙的带头人,虽然现在他们已经干不动了,但他们的后人还在继续着他们的事业。

白根海的儿子白文生说:“他那时候栽了8000亩,我们现在已经栽了21000多亩了,后来沙柳栽得多,杨树、还有松树。”

而87岁的白永胜也对当年种树记忆犹新。

内蒙古达拉特旗风水梁镇乌兰壕村村民白永胜说:“那时候我就统计连沙柳、杨树种了20万株。”

白永胜的儿子白五说:“他栽了20年,栽不动了,我们继续栽。”

30多年过去了,现在白永胜一家人种下的树也已经在沙丘成林。采访结束时,记者给他们全家人在50多年前种的大杏树前拍了一张全家福。

牛玉琴(资料图,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鄂尔多斯的4位老人对库布其和毛乌素两大沙漠的治理功不可没,而就在与他们治理同时,在毛乌素沙漠的南边,陕西省靖边县的东坑镇也有两位造林治沙的带头人一直在埋头苦干,他们一位叫牛玉琴,一位叫郭成旺。现在,虽然因为身体和年龄的原因,他们已经很少去种树了,但他们曾经的英雄壮举人们不会忘记。今年70多岁的牛玉琴,因为当年劳累过度,神经受损,耳朵几乎听不到声音了,记者只能用笔写对她进行采访。牛玉琴说:“我的心愿是能看到我儿子和孙子,在我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把这事业坚持干到底。”

上个世纪的1984年,牛玉琴和家人向沙地开战,用人挖、肩抗、驴驮等最原始简陋的方式,30多年来,总共承包了11万亩沙地,累计种下了2000多万棵树,把沙漠变成了绿洲。

为了让记者深入了解当年种树治沙的情况,牛玉琴和三儿子一起带记者来到了特地保留的一个大沙丘。

牛玉琴说:“刚开始栽树时,一天走几十里路,一天担90担水,压得肩都肿了,我大儿子还小,他背树苗把肩都压烂了。”

牛玉琴曾获得过全国治沙英雄等80多项荣誉称号。为了让后人记住老一代种树治沙的艰辛,有关部门建立了牛玉琴治沙展览馆,记者站在馆里几十年前的一张张照片前,仍然感到震撼。

左图:1998年8月,郭成旺老人带着曾孙行进在沙漠中。右图:2020年5月22日,99岁的郭成旺老人(左)与孙儿郭建军抱着当年栽下的第一棵杨树,向参观者介绍当年植树的情景(摄影: 新华社记者 陶明)

记者又来到另一位治沙模范郭成旺的家,今年他已经99岁了,仍然和孙辈住在当年远离村庄的毛乌素沙漠里,只不过,过去的沙漠今天也变成了绿洲。

当记者问郭成旺是否还记得种了多少树时,陕西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村民郭成旺说:“东西15里长,南北10里宽,总之这么一块。今年99岁了,39年了,在沙里头战斗39年。”

郭成旺带领全家4代人住在沙漠里,30多年来,绿化荒沙45000亩。2011年,老人90岁的时候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记者了解到,在内蒙古和陕西,老一代种树模范、治沙标兵还有很多。比如,1994年退休后主动离开都市、60岁到科尔沁草原植树治沙20多年、今年已是86岁高龄的格日乐老人,她把和已故丈夫多年来一起绿化的260亩沙地和2万多棵大树都无偿献给国家。再比如,早已家喻户晓的榆林治沙老模范石光银和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等,他们把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如今的“绿进沙退”,这是一代接着一代干的生动实践,更是展现了“艰苦奋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绿起来的沙漠,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而在老一辈治沙人的鼓舞下,内蒙古等地的绿化治沙又有了新思路、新做法和新进展,我们将在今后的节目里继续为您讲述。

格日乐老人(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