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村的扶贫车间要升级了,大家伙儿的干劲更足了。驻村工作队队长郜建军告诉记者:“随着扶贫车间升级成村域企业,产业发展的指挥棒将陆续交给本村的人,今年我们不断把一些经验和工作方法教给他们,并物色和培养懂管理、能销售、善理财的乡土人才投身到未来公司的经营管理中。”
产业带动是推动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在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的田间地头,越来越多的扶贫车间陆续建成投产,其中有熟食加工、服装、足球缝制、灯笼制作等,上游企业则负责原料、销路、培训,宝昌镇向阳村的编织袋加工车间就是其中一个。
2019年,向阳村办起了自己的“工厂”,产业带动这把“金钥匙”将25名年迈、弱劳动能力和残疾贫困村民组织在了一起,村民通过加工编织袋为企业进行来料加工生产。
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村域经济的生产中,今年该村的“产业工人”增至44人,年龄最大的超过了70岁。去年底,利用京蒙帮扶资金,该扶贫车间建起了锅炉房,实现了冬季农闲时也可进行生产。将农村的劳动力在农闲时解放出来,200多平方米的车间成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新高地。
今年,向阳村即将迎来产业革新,随着招标的进行,扶贫车间即将升级成村办企业——太仆寺旗裕阳振农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形成塑料编织袋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车间为何升级为企业?这源于年初的疫情。
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远在外地的上游企业受到了冲击,向阳村扶贫车间的生产出现了断档期,为了抵御市场风险,谋求长远发展,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商量后决定,利用今年争取到的125万元扶贫资金对扶贫车间进行扩建升级,新建700平方米厂房,并从山东省购置切缝一体机、四色印刷折边机、液压打包机、收袋机,完善编织袋生产加工的整套生产链,成立属于该村自己的公司,带动更多的村民就近就业,为村域经济添置真正的“恒产”。
村民郭换果一家三口人,前些年在外地打工,租房子、定点上下班、顾不上家务活,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他们。去年他们回到村里,并在扶贫车间从事扎袋工作,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挣到3000元,不仅工作轻松,还不耽误家务活。今年初,因为扶贫车间的停产,像郭换果一样的向阳村“产业工人”少了一大块收入,如今村里要建公司了,村民们的劲头更足了。
从“输血”到“造血”,从帮扶到培养,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向阳村正经历着关键转折。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作者:刘博 乌云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