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已连续两年在全区年度测评中名列前茅;
未成年人思想道徳建设工作从2018年的第三名跃升至2019年的第一名,为今年进入国检奠定良好基础;
在争创文明城市的同时,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也稳步进行中。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街巷道路靓丽整洁、老旧小区改造一新、社区治理成效显著……如今,随着创城工作的不断深入,绿色、亮丽、有序已成为草原明珠锡林浩特市的文明“底色”,彰显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果,印证着数十万市民的美丽梦想和幸福追求。
凝心聚力抓创建
锡林郭勒盟委、行署高度重视锡林浩特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后多次召开锡林浩特地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和创城调度会,对创城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创建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锡林浩特市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分解测评体系,明确实地测评点位标准和要求,将各项指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处级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部门单位,召开测评体系培训会,逐条逐项解读培训指标内容。同时,采取“每周一调度、每周一督查”的方式,高密度对各责任部门进行督促检查,并下发督查通报要求及时整改落实。
锡林郭勒盟、市两级各部门各单位把创城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是“一把手”亲自部署、靠前指挥,在做好本部门创城工作的同时,按照职责分工对分管行业领域的创城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对跨部门、交叉性、综合性的工作,积极协商、共同研究解决办法,确保各行各业创城工作全部达标。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制定具体措施,明确目标任务。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启动以来,在锡林郭勒盟委、行署的统一协调调度下,盟、市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扎实做好包联共建。
去年以来,盟、市两级259家机关事业单位包联锡林浩特市54个社区479个住宅小区,在小区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社区管理、宣传引导、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锡林浩特市创城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系统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如今,全民志愿服务行动已蔚然成风,成为锡林浩特市创城工作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锡林郭勒盟直、市直302个单位中开展志愿服务的275个(盟直164个、市直111个),有实质性投入的114个(盟直70个、市直44个),主要开展为小区制作创城图版、购置分类垃圾箱、粉刷楼道、绿化等工作。
锡林浩特市持续抓好“文明锡林”全民志愿服务活动,围绕爱国卫生运动、主题宣传活动、“我们的节日”等内容组织盟、市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周六固定开展“文明锡林”全民志愿服务。
创城开展以来,锡林浩特市工商联的志愿者和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常年对东方国际小区的卫生死角、积存垃圾以及堆积的枯枝杂草、残砖烂瓦进行集中清理。在都市国际小区,锡林浩特市新闻中心的志愿者们多次深入包联共建小区开展卫生清理工作,清理白色垃圾、枯叶等杂物,美化社区环境。
锡林浩特市工商联副主席周建波表示:“我们借助创城的机会,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包联小区环境美容出一份力,也为全市创城营造良好氛围。”
自2018年启动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约1.6万次,累计参与人数达49.1万人次。
为民惠民创新城
百姓的需求在哪里,创城的目标就定在哪里。
走进锡林浩特市华油小区,随处可见的是完善的监控设施、平整的路面、高低错落的绿化带,居住环境十分干净整洁。已经有30多年历史的华油小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旧小区,自创城工作启动以来,华油二连分公司作为该小区的包联单位,将小区改造工程作为补短板、惠民生的抓手,累计投资约760万元,综合整治小区环境卫生,更换老化管道,提升了小区1700多户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补齐短板弱项,加大民生投入。2020年,锡林浩特市城市建设相关工程共投入资金约3.8亿元,主要用于管网改造、部分街区人行道铺装、景区院落护(围)栏维修维护、道路灌缝标线及路灯更新维护安装、老旧小区改造、智慧交通及智能停车场建设等。其中,投资约1.1亿元对紫藤花园东区等22个老旧小区实施维修改造工程。另外为各街道拨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经费1500万元,主要用于小区楼道基础设施维修、创城氛围营造等方面。
遇见美好,温暖同行,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也提升了城市的“温度”。锡林浩特市冬季寒冷漫长,供热期长达7个月,供热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事关民生、事关群众冷暖的大事。
“修好了!”年初的一天,供热抢修队的工人们成功修好了锡林浩特市丽景花园小区东侧一处管道漏点,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时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了11个小时。
针对采暖期内供热庭院管网或地沟管网发生跑冒堵漏情况无人管理、无人维修的情况,锡林浩特市从2018年开始,成立了4支专业抢修队负责抢修工作,保证居民的正常用热。除了24小时待命的抢修队员,不断推进的供热管网工程建设,让居民在冬天感受到了更多温暖,让草原小城更具民生“温度”。此外,锡林浩特市建立了“心系冷暖”“市政管网联络群”“供热工作群”等微信群,群成员有市委、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和供热企业等人员,多方面拓宽了投诉渠道。
自创城工作开展以来,锡林浩特市紧盯物业管理工作,不断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将物业服务全面提档升级,确保物业管理区域环境文明、整洁、安全、有序,增强居民幸福指数。
锡林浩特市振兴小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锡林浩特市建设较早的小区,由于长期没有进入现代的物业管理模式,导致基础设施逐渐老化、道路坑洼不平、房屋外表破旧。物业管理公司入驻该小区后,环境更整洁了,安全度更高了,垃圾也开始分类了,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物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排查作用,物业管理公司的入驻更是让这个老小区的广大居民感受到物业服务带来的好处。
文明融入日常,点滴折射光亮。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过程中,锡林浩特市不断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有效治疗“城市病”,锡林浩特市深化“街长制”管理模式,城区34条主次干道由32名处级领导担任一级路长,网格员、交警、民警等663人担任二、三、四级街路长,通过分级管理、部门联动,形成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截至7月底,一级街路长累计发现问题173个,其中,现场解决142个、正在推进31个。
文明宜居添幸福
这几天,锡林浩特市无论是老城还是新区,无论是主干道还是街巷路,一道道新栏杆纵横屹立在道路交通网络中,一条条沥青道路画上了新的导向线,获得了市民的赞许:“原来有的线都磨得看不清了,有的线画得不合理,现在重新画了线,个别路口、弯道走起来方便安全多了。”
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就是城市文明创建的试金石,对市民来说,身边的美好变化才是幸福感的“源泉”。
二中菜市场,也许没有华润、德克隆等大型综合超市看上去那样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如今的菜市场周边环境也不同以往,原来的“四通八达”已变成半封闭式管理,周围的危旧平房陆续拆除,垃圾点被改造成了小广场,取而代之的是健身器材和绿植,车辆停放也相较过去更加有序。
买菜的市民对环境改善有着最直观的体验:“菜市场的变化太大了,以前周边环境脏、乱、差,现在买菜比以前舒心多了。”
“三队”这个名字在锡林浩特市可谓耳熟能详,一度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城中村”,交通问题、卫生问题、安全问题频频,看上去很没有安全感。
如今,“三队”腹地有了新变化,曾经“龙须沟”似的条条小胡同已拆除大半,成了平整的待开发地,不远处建立了成排的住宅楼,路旁还能看到征迁项目公示牌,详细写着拆迁范围及未来规划。
巴达日呼社区属于“三队”的核心地带,辖区平房多为半砖木土坯房,年久失修,道路不通,供排水不畅。前两年,这里被列入棚户区征收改造项目,项目的完成极大改善了曾经“三队”居民的居住环境,为老百姓早日达小康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外兼修,久久为功,撑起城市“面子”,筑牢民生“里子”,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护,城市环境的改善不仅体现在“增绿”上,更为群众增添了民生福祉。
曾经荒凉的敖包山西侧,如今成了市民们锻炼、游玩的好去处,峥嵘轩峻的亭台、曲径通幽的小路、蓊蔚洇润的林木,从土石成堆到一步一景,伫立于新旧城区交界处放眼望去,敖包山公园上演了一场“化腐朽为神奇”。
解决好民生问题,改变城市的风貌,破题的关键点就是利用社会力量撬动创城长效化的引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锡林浩特市通过PPP融资、吸纳社会资本等多种渠道,启动实施了以南山森林公园为主体的锡林河生态景观带项目,除此之外,由北向南还包括额尔敦敖包公园、城市滨河公园、植物园、湿地公园、马都广场、南山地质环境治理和锡林湖公园等工程。
八大工程在建设之初,就把全民健康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各重要节点交相辉映,整个景观诠释了自然、生态、亲水、和谐的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是生态带给老百姓的红利。
以文化滋养人,以文明熏陶人。在锡林浩特市第六小学校门正对面,一排以“孝”为主题的文化墙格外显眼,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卧冰求鲤、鹿乳奉亲、弃官寻母等孝道故事生动地展示在市民面前。
在创城中,锡林浩特市加强了社会氛围营造工作,利用道旗、出租车、公交车、公交站亭、果皮箱、LED屏幕、围挡等广泛刊播公益广告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作者: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