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题为“科尔沁沙地开始防火了”的新闻引起人们关注。
内蒙古通辽市是科尔沁沙地的主体地区,境内沙地逾4000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回想起十几年前的场景,有村民如是说:“总是刮大风,吹起来的沙子都能把庄稼打死。”还有更可怕的——沙地上一度有多达上千万亩的流动沙丘。大风吹着沙坨子,一晚上就能把房子埋半截。
这样的沙地哪来的火?原来,多年来,通辽市相继启动实施“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千万亩”天然草原修复工程,现在植被盖度最高已达80%以上。根据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提供的资料,目前,该市正以年均综合治沙3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已有2066万亩科尔沁沙地得到有效治理。
图为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镇希伯花嘎查的果园。2017年以来,希伯花镇以打造“内蒙古锦绣海棠第一镇”为目标,在沙化退化的土地上种植了11万亩锦绣海棠和沙棘,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8%,首次实现“林进沙退”。(摄影:中国网王金梅)
类似这样的黄沙变绿地的故事正在我国许多地方持续上演。
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公牛”的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总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其中506万亩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上世纪50年代,乌兰布和沙漠是一处不毛之地。
也是从那时开始,巴彦淖尔当时的盟委、行署就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起了一条长154000米、宽100-300米的大型防风固沙基干林带。根据2015年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检测结果,巴彦淖尔市境内乌兰布和沙漠沙化土地面积由过去的506万亩减少到目前的256.14万亩。
此外,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也上演了沙海变桑田的奇迹。
毛乌素沙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之间,沙区占榆林市56.1%的面积,风沙肆虐、土地贫瘠曾长久困扰当地居民。“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是许多上了年纪的榆林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上世纪5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当地人开始了近70年的治沙造林历程。今年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数据称,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如今,来到毛乌素,昔日的滚滚黄沙已蛰伏在绿油油的植被之下。蓝天、白云和无边辽阔的大地,组成令人流连的塞上风光。
图为9月7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拍摄的治理后的毛乌素沙地(无人机照片,摄影: 新华社记者 连振)
这样的奇迹还有很多并仍在继续上演。在这些奇迹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勇于向风沙宣战的“植绿人”,比如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比如在家乡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超格图呼热苏木,承包了4000多亩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的沙化土地,进行治沙造林27载的孟和巴依尔……
在今年6月第二十三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讲到:与2000年相比,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6.55% 提高至22.96%,荒漠化土地由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从2011年的10亿吨增加到10.9亿吨,干鲜果品产量由2006年的9000多万吨增加到1.6亿吨。
中国,为维护土地健康、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全球绿色增长贡献了中国力量。
(综合新华网、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