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安书绿意 小康路上枫叶“红”

发布时间:2020-09-16 15:01:34丨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丨作者:白建平 陈立庚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绿水青山的画卷中,农牧民鼓了腰包,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绿色兴安,枫叶渐红,散落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的五角枫如同一个个“绿色精灵”,镶嵌在广袤的科尔沁草原上。这里是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中央电视台热播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枫叶红了》取景、取材的地方。

多彩绚丽的五角枫林 (科右中旗委宣传部提供)

绿水青山的回归为科右中旗经济复苏发展打下了厚实的生态基础:截至2019年,科右中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05%,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63%,天然草原草群平均高度高出同期14.62厘米。

曾经缺少产业基础的科右中旗,在中宣部等单位的帮扶下,设计出一条“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康庄大道,农牧民的腰包鼓了,农牧民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更足了,科右中旗正展现出“绿富同兴”的好光景。

草原绿了 农牧民开始吃上“生态饭”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摄影:国建军)

“沙尘暴一年刮一次,一次刮半年”曾是形容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生态不断恶化的俗语。由于农牧民过度放牧,往年草场还没到雨水丰沛的季节就被牛羊吃没了。巴彦茫哈苏木党委书记汪宝泉说,“恶劣的生态直接影响了农牧民的脱贫步伐。”

绿水青山是保障这片草原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当地如何才能解决好生态环境与农牧业发展的矛盾?2017年4月15日,该苏木向荒漠要绿色,按照科右中旗禁牧、禁垦、禁伐为内容的“三禁”政策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划区轮牧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措施。当地将牛羊赶进棚圈,经过3年的努力,该苏木实现退耕还林还草近5万亩,机械种草3万亩。

草原增绿、牧业增效也让生态护林员白吉林白乙拉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4年前,母亲患病要医疗费,两个孩子念书要学费,一笔笔账单不仅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也让他变成了“贫困户”;2019年,趁着中宣部机关干部职工捐赠1500亩生态沙棘林的时机,白吉林白乙拉当上了生态护林员,每年守护生态林有1万元的收入。

采访过程中,他笑着说自己脱贫致富的收入更大一部分来自养牛——早在2017年,白吉林白乙拉家就得到政府产业帮扶的10头牛,这些牛与后来陆续出生的小牛犊成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汪宝泉说起苏木里的“扶贫牛”时表示,“嘎查村的一户3口之家第一年买3头牛,政府每头补贴1万元,第二年再买3头,政府每头补贴5000元。两年下来相当于政府免费送,以此来吸引牧民养牛,帮贫困户增收。”

收入增加了,白吉林白乙拉每天护林归来也有时间照料母亲的起居 (摄影:陈立庚)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吃生态饭”在这里是有进有退的生态建设工程,生态逐年向好也成为科右中旗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近年来,在中宣部的推动下,“蚂蚁森林”防沙造林项目在科右中旗逐步落户,9个苏木镇和3个国有林场共造林4.85万亩。从“求发展”到“求生态”,科右中旗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内蒙古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

生活富了 “牛文章”写得更有劲儿了

绿水青山的回归为科右中旗“做好牛文章”增添了肉牛养殖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早在2019年,“发展现代畜牧业,推动奶业振兴,壮大肉牛、肉羊产业,支持马产业发展,提高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就已写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沿着内蒙古农牧业发展规划和中宣部“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的发展思路,科右中旗紧紧围绕兴安盟“两米两牛”的产业思路,将肉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做好牛文章”牵住了科右中旗脱贫奔小康的“牛鼻子”。

饲养员银宝正在为肉牛投放饲草料(摄影:陈立庚) 

夕阳洒在米黄色的草垛上,一百头黄牛在齐整的牛舍中等待蒙古族饲养员银宝投食草料。2017年,银宝家医药费欠下的外债加起来有21万,“家里两个孩子正上学,老人一看病就得卖几头羊,渐渐耗光了家底,变成了‘贫困户’”; 如今,银宝当上了合作社的饲养员,打工一年就能收入5万元。

“国家还给我买了3头牛,专业的饲养员还常来指导养牛技术,现在家里已经有了7头牛,年收入怎么算也有10多万元。”在科右中旗哈土布其嘎查农牧业合作社打工的银宝谈起现在的生活面露喜色,“国家给咱的扶贫政策多,咱自己更得加劲儿干。”

“牛文章”写得扎实,得益于政策引导,更缘于淳朴的农牧民对小康生活朴素的渴望。在科右中旗,“牛文章 ”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科右中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7.3%下降到目前的0.13%。

大庙牛羊交易市场,挑好的羊羔整装待发 (摄影:陈立庚)

走进科右中旗大庙牛羊交易市场(下简称“大庙牛羊交易市场”),成群牛羊在人们的叫卖声中咩咩、哞哞叫个不停。科右中旗旗委书记白云海在牛羊交易市场开市时表示,科右中旗是内蒙古全区33个畜牧业旗县之一,被公认为“肉牛最佳养殖育肥带”,农牧民群众普遍有养牛的传统和经验,大庙牛羊交易市场则是科右中旗推进肉牛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保障。

大庙牛羊交易市场的成立一方面促进了当地肉牛规模化养殖高效流通和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激发起当地农牧民养牛的热情。吴巴根那是科右中旗的养牛大户,“从今年5月1日开牛集到8月初,2个多月我就卖出了140多头牛,今天准备再买30头小牛赶紧饲养出栏。”

家门口就能交易牛羊,一买一卖还有市场补贴。科右中旗围绕“做牛文章”的发展思路,引进现代农畜加工、贸易公司龙头企业,搭建起符合当地实际的肉牛“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截至目前,科右中旗肉牛养殖户达1.4万户,肉牛养殖合作社达282家,肉牛存栏达32.6万头。

当地养牛大户吴巴根那正在牛羊交易市场进行结算 (摄影:陈立庚)

大庙牛羊交易市场总经理马元信告诉记者,针对农牧民缺少经营经验的现状,交易市场还提供专项资金准备为50个养牛户提供不低于30万的无息贷款。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截至目前,科右中旗肉牛养殖户达1.39万户,肉牛养殖合作社达282家,肉牛存栏达30.7万头。

环境美了 文旅产业的“颜值”更高了

“发展旅游业到现在,每年嘎查集体经济就能收入300多万元。” 巴彦敖包嘎查书记张军话虽不多,但谈吐间底气十足。科右中旗巴彦敖包嘎查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也是“全国文明村镇”“国家森林乡村”。张军介绍说,1998年因为汛情,山洪曾将巴彦敖包嘎查的土地冲刷成一片片河滩地,缺少草牧场的村民依托当地的“两山半水”搞起了旅游业。

巴彦敖包嘎查依托当地“两山半水”念好“文旅经”(摄影:陈立庚)

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是时间沉淀的结果。“一开始,我们把村里能种树的地方都栽上了树苗,环境渐渐好了,就开始给水塘硬化养鱼、搞垂钓。” 巴彦敖包嘎查的秘书、度假村经理唐万海很健谈,每行至一处,他都能将这一处的来龙去脉细数清楚。

在过去,地处河谷地带的巴彦敖包,“上面下雨,下面涝灾”;如今1000多亩生态林和2000多亩经济林不仅涵养了水源,还挡住了风沙。不断变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农牧民发展旅游业打开了一扇致富奔小康的“大门”:有游客想在村里吃饭,村里就开起了农家乐;有游客想吃新鲜绿色的蔬菜,村民们就搞起了采摘园;有游客想住宿,村里就建起了蒙古包民宿。现在,蒙古包民宿、骑马、射箭、七彩滑道等应有尽有,前来体验乡村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如唐万海所言,“所有的旅游项目都是村集体一年一年摸索着攒出来的。”

巴彦敖包生态旅游度假村航拍。(摄影:毕力格) 

自2017年开始,当中宣部“念好文旅经”的发展思路传到巴彦敖包时,“明星村”开始成立自己的度假村旅游公司。“每年的5—10月是我们的旺季,往年一年可以接待40万人次。”唐万海说,针对嘎查里的贫困户,每人有1万元的扶持资金入股到公司,现在每年每人有1690元的分红,每户还有1000元分红。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村民就近打工就业,年40万人次的游客体量也保障了村里农畜产品的销路。

刺绣扶贫车间内,绣娘们正在赶制蒙古族刺绣服装 (摄影:陈立庚)

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当地农牧民念起“文旅经”,厚重的文化底蕴也让飞针引线的绣娘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我们的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都免费无偿提供给贫困户使用。”谈起脱贫致富的金丝银线,科右中旗人大主任、王府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白晶莹打开了话匣子。

科右中旗人大主任、王府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白晶莹介绍“刺绣扶贫” (摄影:陈立庚)

她拿出刚刚设计完的蒙古族手工刺绣枕头和多功能提包说,自“建档立卡”与“刺绣脱贫”挂上钩,蒙古族刺绣的绣娘们就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在家门口掌握了增收就业新技能。

绣娘白喜荣展开刺绣图纸向女儿讲授蒙古族刺绣技巧 (摄影:陈立庚)

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的绣娘白喜荣现在干完农活儿有时间就耗在刺绣上。她高兴地拿出一幅《花开牡丹》的蒙古族刺绣图纸说,“我没啥大本事,学会刺绣就能一年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蒙古族刺绣成为了热卖的文创产品,同时也形成了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当地已带动2.1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提高2000元。

脱贫不脱钩,帮扶不松劲。如今科右中旗结合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久久为功抓好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夯实巩固脱贫成果。绿水青山的画卷中,农牧民鼓了腰包,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作者:白建平 陈立庚,原标题: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 生态兴安书绿意 小康路上枫叶“红”——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新思路激发脱贫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