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日乐老人:不储金钱蓄绿色 20年让科尔沁260亩沙地变绿洲

发布时间:2020-09-14 19:09:37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王金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在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茂道吐苏木的公音浩绕嘎查,格日乐和文都苏两位老人不储金钱蓄绿色,20年来让家乡260亩沙坨子变绿洲,用苍老的双手建设起一座“绿色银行”。

【视频】格日乐老人:不储金钱蓄绿色 20年让科尔沁260亩沙地变绿洲

中国网9月14日讯(记者 王金梅) 初秋的科尔沁大地,草木萧瑟、天空湛蓝,曾经的一片黄沙之地,以一片生机盎然的姿态迎接一场新的叶落枯荣……在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茂道吐苏木的公音浩绕嘎查,格日乐和文都苏两位老人不储金钱蓄绿色,20年来让家乡260亩沙坨子变绿洲,用苍老的双手建设起一座“绿色银行”。

今年已经86岁的格日乐老人,坐在自己曾经生活的老房子前,讲起她和老伴儿植树治沙的故事。

格日乐老人奋斗了20年的“阵地”地处科尔沁左翼后旗北部,地名“白音茫哈”汉语意为“丰富的沙子”。地如其名,当退休的格日乐夫妻刚刚离开都市、走进沙漠,开始植树造林,便被这“丰富的沙子”给了一个“下马威”。

1994年4月的一天,白音茫哈的乡亲们刚帮他们搭起窝棚,遮天蔽日的沙尘暴便刮了起来。到吃饭时间了,格日乐才发现,沙坨子里连一处背风的地方都没有。没办法,只好临时用秫秸埋个障子,勉强吃了顿饭。

这样的饭并不是只有一顿,沙漠里最不缺的就是沙子。格日乐他们常常是刚刚打开饭盒盖,迎面一股强风吹来,饭菜里便夹杂了沙子,让人无法下咽。刚开始时,沙漠中找不到一根木头、一片草叶,一小饭盒米粥都因没有柴禾而无法煮熟。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一年过去了,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们投入4000多元购买的10000株杨树苗、果树苗全部栽进了近260亩的沙坨子。树栽完了,浇水又成了难题,尽管他们辛辛苦苦挑水浇树,一天担了近30挑的水,但仍无济于事,头一年,一多半的树苗没有成活。

但夫妻俩并没有放弃,每年的3月份,河里的冰还未完全开冻,格日乐与文都苏就从温暖而又舒适的家中走出来,几次换车辗转来到这大漠的深处。直到10月末、11月初,大漠里的气温已降到零下十多度、水桶里结了一层冰时,他们才返回城里。任凭沙漠干旱、狂风凛冽、黄沙粗粝,他们一刻都没停下植树的脚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格日乐夫妻执拗地固守在沙坨子中间,像他们亲手栽下的小树一样扎根在这里,让小小的绿意一点点蔓延开来、连成一片,更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植树治沙的队伍……从1999年开始,夫妻俩在沙漠深处栽活了30多个品种的2万多棵树,绿化了260亩沙地,同时组织附近村民共治沙造林2000多亩,植活20多万棵树,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0年过去了,六旬老人变成了八旬老人,丈夫文都苏也永远离开了她;20年过去了,昔日白茫茫的沙丘已经变成了春有繁花、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鸟兽的大漠绿洲。文都苏老人在世时曾经说过,“我爱这片大漠,我要干到80岁!”这句话,格日乐老人做到了,八旬高龄的她在2019年5月的一天将自己和丈夫建设的沙漠绿洲无偿交给了公音浩绕嘎查党支部。退休前曾是人民银行通辽支行员工的格日乐说:“这‘绿色银行’的行长我是一辈子也不想退休了。”

内蒙古通辽市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西辽河中游,全市总土地面积6万平方公里。通辽市也是科尔沁沙地的主体地区,境内沙地4199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7762万亩的54.1%,是我国沙化最严重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通辽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按照“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生态战略布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于2018年启动实施了千万亩天然草原修复、千万亩天然草原现代畜牧业示范和千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四个千万亩”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构建起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功能完备的区域性生态防护体系。

2020年,通辽市科左后旗按照实施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的总体部署要求,启动75万亩茂道吐项目区建设,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禁保护、自然修复,对北部沙带进行集中治理,形成绵延百里绿色生态廊道,其中,对沙化较重区域实施人工造林10万亩;对适宜封育的地块,采取建设围栏、抚育复壮、人工促进更新和管护等措施封山育林10万亩;对退化沙化草牧场进行全面禁垦禁牧,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完成自然修复55万亩,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项目区设立管护站7处搭建民族特色蒙古包管护房,安装监控设备,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管护。对退化沙化草牧场进行全面禁垦禁牧,执行“全年、全时、全域”禁牧政策,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天然森林草原更新,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栽植经济林,发展林下经济,打造乡村美景、田园综合体,推进生态建设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有效改变周边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