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浇灌高原上的“格桑花”

发布时间:2020-09-11 17:57:19丨来源: 求是网丨作者:张淑虹 张建平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打扮时髦的上海姑娘童心在毕业季看到校园中挂着的西部计划宣传条幅——“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的内心涌起一股热流。

青春无悔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第一民族中学的一间教室里,好多张青涩的面孔凑在一起。如果不加介绍,你会以为他们是这里的学生。事实上,这些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都是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杂多专项”招募的志愿教师。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此时此刻在这片海拔4200多米的高原上实现着同一份青春理想。

打扮时髦的上海姑娘童心在毕业季看到校园中挂着的西部计划宣传条幅——“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的内心涌起一股热流。

“因为这句话,我就来了。”说起来到这里的初衷,这个年轻的女孩这样轻描淡写地回答。于是,去年8月,童心暂别繁华的大城市,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一年,她经历了高原反应和气候的种种不适,但是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今年8月,已经在这里支教一年的童心主动提出申请再服务一年。

“我想待久一点,填补这里的教师资源缺口。”与大学毕业时选择来到这里的原因不同,“不是发生了某件事触动了我,而是我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在挽留我。”一年的支教经历,让童心感受到高原生活的艰苦,更看到在我国西部尤其是高寒高海拔地区教师资源的紧张、藏族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她深深地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人发出的号召。在杂多,很多个和童心有着相同经历的支教老师们,都把这句话铭记在心,因为被藏族孩子们需要,被党和人民需要,他们觉得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得格外美丽。

杂多县第一民族中学的支教老师在给学生们上课(杂多县委宣传部供图)

由共青团中央和求是杂志社共同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杂多专项”,是西部计划中为数不多的向高寒高海拔地区规模化派遣支教团队的项目。这个开学季,“杂多专项”为杂多的孩子们派去了28名志愿教师。这些年轻的老师们努力克服着艰苦自然环境带来的巨大身心挑战,坚守杂多,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贡献着青春力量。

河北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张宗凡是西部计划“杂多专项”志愿者小组的组长。他的家乡曾经是河北的贫困县,一路求学,张宗凡得到很多针对农村学生的政策帮扶,他把自己来到高原支教的选择叫作“感恩与回馈”。

来到高原支教,不仅是为了做一件“浪漫的事”。今年刚刚从青海大学毕业的英语老师杨海霞说:“来到这里我挺荣幸,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也很快乐。我始终觉得,我们年轻人不仅要有诗和远方,更要有家国情怀和伟大理想。”

杂多缺氧,但不缺精神;高原艰苦,但他们不怕吃苦。几位支教青年都谈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讲到的“老西藏精神”。在海拔4200多米的杂多,这样的精神同样重要。他们把“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这19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把青春献给高原上的教育事业。

杂多县第一民族中学的支教老师在给学生做课后辅导(杂多县委宣传部供图

格桑花开

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如今,杂多县正在全力夯实义务教育发展根基,努力让藏族孩子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改变,除西部计划“杂多专项”之外,杂多县想尽办法找师资,如今师生比已达到中学1:15、小学1:19的标准。通过“国培”“省培”“州培”等计划,教师培训覆盖率达到100%,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中考成绩实现了5个连续增长。杂多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马背教育、帐篷教育,到今天的蓬勃发展。

同时,在教育政策的宣传和激励下,更多杂多孩子的父母明白了 “虫草有价,知识无价”,在他们心中,“让孩子挖虫草”的传统观念已经转变为“让孩子念好书”的强烈愿望。高原上的杂多孩子们也不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因为教育,他们了解到党和国家的历史、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多样,他们更加包容、感恩和奋发;因为那些帮助他们成才的年轻老师们,这些孩子怀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仰慕和憧憬,在心中悄悄埋下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梦想。

杂多县第一民族中学的学生正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歌唱比赛活动(本文受访者供图)

杂多孩子的心中常常充满这样的感恩之情,因为党和国家一直在关怀着他们的成长。近年来,北京、辽宁等地的高中陆续开设了青海内地高中班,作为对口支援青海教育的一个重要项目,给成绩优异的藏族学生提供了享受城市教育资源的机会。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升入高二的杂多女孩格日措毛,在上学期几次考试中都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是盛开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我不怕风雪严寒,不怕风吹日晒,坚强是我的性格。”“读过《平凡的世界》之后,我很受震撼,我要把苦难化为向前走的动力。”“我长大以后想成为一名作家,描写家乡杂多的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了解那里,也给家乡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杂多的孩子,喜欢把自己比作“格桑花”,因为这种盛开在雪域高原的花朵美丽又顽强。还有很多同格日措毛一样的高原“格桑花”,凭着不怕吃苦的坚韧品格,借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东风,让自己的理想插上翅膀。近年来,有很多走出大山的学生回到家乡、反哺桑梓,还有不少受到感召的高校毕业生,主动选择、勇担使命,把个人的职业追求融入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去。

图为杂多县第三民族完全小学(杂多县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4月,杂多县已经实现脱贫。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那些用青春浇灌高原“格桑花”的年轻人,都是这一伟大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