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摆擂竞赛 村村比武争旗 内蒙古通辽创建“红旗村”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0-09-11 10:59:39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张宇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内蒙古通辽市立足基层实际,聚焦乡村振兴,深入开展争创“五面红旗嘎查村”活动,在农村牧区掀起新一轮比学赶超的热潮,推动农村牧区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为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服务群众功能,内蒙古通辽市立足基层实际,聚焦乡村振兴,深入开展争创“五面红旗嘎查村”活动,在农村牧区掀起新一轮比学赶超的热潮,推动农村牧区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image.png

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镇昂乃村是通辽市市级“五面红旗嘎查村”

坚持统筹谋划,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研究制定《关于开展争创“五面红旗嘎查村”活动的意见》,从2018年开始,每年围绕“党建示范、脱贫致富、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社会治理”五个方面评选“红旗嘎查村”200面,把班子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乡村治理、群众满意度等作为重要评选内容,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市旗两级分别成立由组织、宣传、政法、农牧、扶贫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通过定期督查调度,举行授牌仪式,召开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现场会等方式,传导工作压力、推动工作落实,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合力推动、苏木乡镇指导和嘎查村争创”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工作合力。

通辽市科尔沁区徐家窑村以以争创“五面红旗嘎查村”为目标,强基础筑堡垒、抓产业助增收

坚持严格标准,选树引领乡村振兴的红旗标杆

坚持“公开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分类制定“红旗村”评选标准和评分细则,按照“乡镇分类推荐、旗县考核评选、市级考察验收、公示评选结果”的程序,扎实开展评选工作。为丰富争创形式,提升创建质量,以旗县为单位,采取“村级申报、乡镇竞赛、旗县比武、考察命名”的工作步骤,开展“党委摆擂、支书比武”活动,推动争创工作落实落细。苏木乡镇在嘎查村申报基础上,采取交流发言与实地观摩、支部书记互评与乡镇领导点评相结合等形式,组织嘎查村开展比武竞赛,进行现场打分、分类排队;旗县市区根据苏木乡镇“红旗村”推荐对象排序情况,组织开展旗县比武工作,确定“红旗村”考察对象;市旗两级组织部联合宣传、政法、农牧、扶贫等部门,对推荐对象进行实地考察、严格把关,确保评选的“红旗村”能够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目前,全市共评定“红旗嘎查村”205个,命名红旗400面,其中“五面红旗嘎查村”26个。

走访贫困户,询问村民困难与需求,五面红旗嘎查村创建以来,科左中旗柏林艾勒嘎查第一书记王有才的足迹遍布全村的每个角落,遍布每个家庭,写下了7万多字的记录(摄影:陈立庚)

坚持典型带动,充分发挥“红旗嘎查村”示范效应

及时总结提炼“红旗村”在产业结构调整、壮大集体经济、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利用电视广播、党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报道,择优选取50个先进典型,编撰了《通辽市“五面红旗嘎查村”典型案例选编》,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样板和特色品牌。同时,按照“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帮带方式,组织“红旗村”与软弱涣散村结成共建对子,实行信息共享、经验共享、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红旗村”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全市62个软弱涣散嘎查村已全部完成转化提升,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嘎查村占比达78.5%,为推进“党建富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五面红旗创建以来,通辽市希伯花镇村民大力栽种海棠果树,如今栽种面积已超过1万亩(摄影:陈立庚)

坚持正向激励,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工作热情

制定出台《脱贫攻坚工作苏木乡镇、嘎查村干部及驻村干部奖惩办法》,提出25项奖惩措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对获评的“红旗嘎查村”,按照每面红旗1万元标准,落实红旗嘎查村工作经费补贴;“红旗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可结合年度党建目标考核,适当上调工作报酬标准;对同时获得并保有三个类别以上(包括三个)“红旗嘎查村”荣誉的党组织书记,可直接选聘享受苏木乡镇事业编制工资待遇人员,目前已有81名“红旗村”书记享受这一待遇。同时,开展群众满意度专项测评,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履职尽责、业绩突出且群众满意度达到80%及以上的嘎查村“两委”班子,按照一定标准给予奖励,着力提升基层干部待遇保障水平,为决战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凝魂聚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