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走进“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
中国网9月4日讯(记者 王金梅) 初秋的桑科草原,绿得仍然热烈蓬勃,丰沛雨水的滋润下,秋天的脚步被放慢,夏天的身影仍未走远……
繁花似锦的草原深处,藏着一座庄严恢宏的寺院——拉卜楞寺,它穿越300多年历史,静默矗立于甘南大地,为这片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几分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
梵华与繁花并现,令人流连。
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毗邻美丽的桑科草原,作为甘肃、青海、四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院之一,培养了一批批藏学宗教人才,被誉为“世界藏学府”,1982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鼎盛时期,拉卜楞寺僧侣达到4000余人,现在仍有2600余名僧侣,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入选“神奇西北100景”榜单。
公元1709年,一世嘉木样应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黄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邀请,从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当年夏天,察罕丹津夫妇及公子东珠旺嘉陪同嘉木样前往东北方向勘察选择寺址,最终将大夏河畔扎西奇作为建寺地址,即今天拉卜楞寺的初址。
拉卜楞寺经历代嘉木样和各大活佛的扩建完善,发展成为现在占地面积1234亩的宏伟藏传佛教建筑群落,拥有六大学院、活佛府邸31院、吉哇(总管)院6所、大厨房6处、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别墅2处、经轮房500余间、普通僧舍万余间、大型佛塔4座。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中创建较晚的一座寺院,但在培养藏传佛教和藏学高级人才、学术贡献以及在海内外藏传佛教界的影响而论,堪比古印度著名佛教大学那烂陀,有人把拉卜楞寺称为藏传佛教的“哈佛”。经过三百多年传承发展,拉卜楞寺已培养造就了成千上万名精通藏文化及佛学的人才,已成为我国藏传佛教教育的高等学府和民族文化宝库。
拉卜楞寺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观;殿堂鳞次栉比,金顶流光溢彩;布局错落有致,民族特色鲜明,宗教气氛浓郁,俨然一幅佛国景致。其建筑结构分为土木结构和石木结构两类,外木内石,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说;依其形制,建筑风格以藏式平顶式为主体,辅以汉式宫殿屋面。建筑结构总体特点为:传统工艺,就地取材,自然朴实,坚固耐用;整个建筑群的墙体有红、白、黄三色,层次感强,从上而下均为青色石英石砌成,色调素洁,质朴大方。
拉卜楞寺在文物、藏经等文化遗存方面,是收藏丰富、极有研究价值的巨大文化宝库。各类建筑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质地不同的佛像,工艺精湛、神态生动;数量众多的唐卡、壁画色泽艳丽,惟妙惟肖;丰富的藏传佛教经文典籍,卷帙浩繁;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眼花缭乱。这些保存下来的文物宝藏,充分体现了藏、汉、蒙等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精湛技艺和无穷创造力,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拉卜楞寺每年举行7次规模较大的大法会,其中以农历正月的祈愿法会和七月辩经法会(也称“七月劝法会”)最为隆重。寺院还设有藏戏团,演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智美更登》《诺桑王子》《卓瓦桑姆》《赤松德赞》等有名的藏戏剧目。
拉卜楞寺的医药学院,藏语称“曼巴扎仓”,于1784年藏历正月十三正式建成,自成立以来为广大藏区培养了大批的医药卫生人才,广泛播下了藏医药的种子,为继承和发展藏文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拉卜楞寺藏医学院的建筑模式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与整个拉卜楞寺的建筑浑然一体,由前院、正殿和后殿三个部分组成。拉卜楞寺的医药学院生产的“洁白丸”“九味沉香散”“九味牛黄丸”已被列入国家药典,还有18种成药单方被列入西北五省区地方成药,并行销全国各地。
走进拉卜楞寺,古老的殿宇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恢弘庄严,红色僧袍和游人们各色衣饰组成的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鼻尖萦绕着煨桑的气息……让你不觉恍惚:这是在俗世,还是在佛国、画间?
走进拉卜楞寺,便走进了民族宗教的艺术殿堂;走进拉卜楞寺,便走进了心灵归宿的梵天净土。
(图/文/视频: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