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乱石滩 今日再现敕勒川:这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是怎么做到的?

发布时间:2020-08-29 21:45:24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长青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从飞沙走石到成为全国首批草原国家自然公园之一,敕勒川草原正印证着在学习自然规律、结合大数据、乡土植物研究利用下,人工干预修复草原的一步步成功探索。

8月29日,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树铭、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李秉荣为内蒙古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揭牌,被誉为呼和浩特市“后花园”的敕勒川草原再添新名片,也开启了当地在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新探索。

从飞沙走石到成为全国首批草原国家自然公园之一,敕勒川草原正印证着在学习自然规律、结合大数据、乡土植物研究利用下,人工干预修复草原的一步步成功探索。

图为修复前的敕勒川草原

图为修复后的敕勒川草原

敕勒川草原(原呼和塔拉草原)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部,面积超过2万亩。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曾经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一度变为飞沙走石的荒滩,也成为影响市区的沙尘暴策源地。自2012年起,蒙草集团秉承先科研后修复的理念,开启敕勒川的人工干预+自我修复生态循环模式的创新探索,精准应用“大数据+乡土草种”抚平草原之殇。

科研团队首先通过坐标点,通过历史资料和大数据技术,结合实地调研,摸清楚“水、土、气、植、动、微”等影响这一区域植物生长和生态变化的要素,依据过去几十年间的变化规律,初步给出最适宜的乡土植物配置和技术措施方案,模拟典型性草原,选取适宜这一地区生长的禾本科和豆科等先锋植物作为建群种,加上适宜本地区生长的宿根地被,采用人工撒播和机械喷播相结合的方法播种,并配合草原封育、草原松耙、草原灌溉等手段进行修复治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生典型草原生态情景。

在各级政府、研究机构、蒙草生态等多方努力下,经过两年多治理,敕勒川草原植物种类已恢复到50多种,獾子、狐狸、野兔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草原生态风光得以重现。

图为敕勒川草原上的狐狸

2016年以来,2万亩的敕勒川草原上,生态系统、植物群落日趋稳定,依靠自然降水即可自我繁衍,得益于大青山前坡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这里已经形成小气候,滋养一方。生态的改善也带动整个沿大青山前坡地区生态气候、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土地利用发生巨大改变。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敕勒川开始关注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如今的敕勒川草原包含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蒙古包会议中心、萨仁湖等多个功能区,成为集草原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文化于一体,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马术、会议庆典等多功能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区,为打造成集生态绿化、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和彰显文化特色为一体的首府生态功能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草原自然公园是具有较为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特征,有较高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价值,以生态保护和草原科学利用示范为主要目的,兼具生态旅游、科研监测、宣教展示功能的特定区域。

草原自然公园是草原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基于生态保护的一种可持续的草原管理和资源利用方式。全国首批草原国家自然公园花落内蒙古敕勒川,将为完善草原自然保护体系,夯实草原科研和监测基础,促进草原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文: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