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十四五”丨任亚平:建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保护草原建设牧区

发布时间:2020-08-29 15:46:19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苏文彦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任亚平说,农牧业、农村牧区、农牧民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三农三牧"问题密切相关,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与牧区建设势在必行。

中国网8月29日讯(记者 苏文彦) 8月2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在京闭幕,本次会议以“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主题协商议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亚平在发言中建议,在制定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时,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来保护建设草原,促进我国农村牧区协调发展。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亚平(资料图)

任亚平说,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草原大多位于边疆地区,是众多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和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农牧业、农村牧区、农牧民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三农三牧”问题密切相关,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与牧区建设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启动全国草原资源普查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第一次全国草原资源调查距今已有三十多年,草原资源状况已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地方草原与林地、耕地、湿地重叠交叉,权属不清、界限不明,“一地两证”“一地多证”较为普遍,导致编制草原保护修复规划、实施草原保护修复工程以及强化草原监管保护,都缺乏根基,难以做到科学、精准、有效。建议国家尽快启动第二次全国草原资源普查工作,全面查清我国草原资源类型面积与分布、草原生产力、草原等级、草原生物多样性、草原利用状况及草原生物灾害等状况。掌握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和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空间分布等生态状况,研究分析原因,为科学谋划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制度

草原是牧区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国家从2011年起在牧区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取得了草原生态恢复,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牧民保护草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牧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成效,草原生态、生产功能得到明显提升,也有效促进了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式的转变,深受农牧民欢迎。继续推动该项政策实施,对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促进边疆稳定繁荣意义重大。

建议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提高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建立与人均收入增长需求及与物价上涨相协调的补奖资金标准递增机制。同时加大后续产业支持力度,在实施禁牧、休牧、草畜平衡政策的同时制定相应配套的后续产业发展政策,如扶持舍饲圈养设施建设、建立饲草料储备供给体系、持续实施良种工程、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推动补奖政策与牧区现代化有机结合,形成与草原生态保护相适应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严格监督管理草畜平衡与禁牧制度落实。全面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财政补助奖励资金配置绩效管理和草畜平衡监测责任管理,提高财政补助奖励资金配置效率,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

大力发展现代草种业

草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研究与利用是国家在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建设领域国际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部分野生植物濒危或消失,生产建设用种子特别是优良的生态经济型植物良种资源供应严重短缺,进口草种几乎主导了国内草种业市场,而国产乡土草种质资源家底不清,创新能力不强,开发利用发展缓慢。

建议大力发展我国现代草种业,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与保护开发利用机制。依法有序开展草种质资源收集、登记、保存、鉴定、储备、评价等工作,明确国家和地方对草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财政经费保障。强化草种业科技创新支持,促进草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实施现代草种业提升工程,着力提高草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品种培育、良种性能测定和良种繁育能力。在“十四五“期间,逐步建立健全现代草种产业体系,保障国家重要草种质资源安全,保障生物多样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大退化草原生态系统修复力度

草原是我国地带性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方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当前我国草原生态治理仍处于“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建议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牧区草原生态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天然草原生产能力。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牧区牧民和草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筑牢北疆生态防线。

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客观规律,强化草原保护,要坚持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好草原;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项目资金上向草原牧区倾斜;建立健全草原灾害防御体系,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天然草原修复,强化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和荒漠化治理。加强草原保护、打造草原牧区美丽宜居环境。

重点支持牧区现代化建设

建设牧区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广大牧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单一、产业链条短、融合层次浅、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内蒙古率先开展牧区现代化试点建设已得积极成效,亟待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牧区生态文明、产业振兴、文化发展,促进我国牧区全面振兴。

建议加快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牧区乡村路、网络通讯建设。大力推动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牧业生产现代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和组织方式创新,提升牧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结构,建设农畜产品集中加工园区,推进综合利用加工,构建完备的现代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鼓励农牧民向优势地区集聚、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恢复生态与发展经济的良性互动。树立市场化、产业化思维,切实把牧区文化社会发展与地方产业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深化牧区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草原资源“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激发牧区各类要素潜能和各类主体活力,调动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原和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

近年来,加快牧业人口转移、户籍制度改革需要政策支持。同时加大草畜平衡监管,结合各地草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草原生态状监测评价等适时调整禁牧、休牧政策措施,培育促进后续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草原特色经济,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引导农牧民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