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扎鲁特大草原如诗如画,走进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北部牧区阿日昆都楞镇,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脱贫群众红红火火奔小康的美好画卷跃然眼前。在脱贫攻坚的强力推进下,阿日昆都楞镇“破茧成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牧民有了新时代新生活的底气,笑容中写满了幸福。
阿日昆都楞镇北部山地草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从2016年到现在的五年间,阿日昆都楞镇全体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该镇353户935口人贫困群众已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归零”。
“牛产业”拓宽致富路
干净整齐的院落,宽敞明亮的房屋,整洁干净的牛舍,30多头牛在圈舍里安然吃草,走进阿日昆都楞镇北萨拉嘎查脱贫户阿拉木斯家中,眼前看到的是红红火火的生活光景。
阿拉木斯精心照料“扶贫牛”
“哞哞,哞……”隔着圈舍,远处就能听见阵阵牛叫声。阿拉木斯正在给牛喂饲料、添水,虽然忙碌,但他打心眼儿里高兴。
近年来,扶贫牛成了阿拉木斯一家致富的“宝贝”。“我家是穷底子,是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让我脱了贫,我也有信心,通过养牛致富奔小康!”阿拉木斯说。
想当初,阿拉木斯一家还是嘎查里的贫困户。早年父亲的去世,给了这个家沉重的打击,从此生活的担子重重压在了年仅20多岁的阿拉木斯肩上。那时,家里仅有3头牛,阿拉木斯只能靠卖苦力打短工挣钱,生活非常拮据。
2016年,阿拉木斯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党的好政策,他在自有3头牛的基础上,通过扶贫项目资金相继领到8头揣犊母牛,扩大了养殖规模。经过精心喂养,如今他家的牛已经发展到了30多头,用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帽子”。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和阿拉木斯一样,不少贫困户通过发展好牛产业,念好“养牛经”,成功摘掉了“穷帽”。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宛如一幅醉人的画卷
以牧业为主的阿日昆都楞镇,草牧场面积218万亩,该镇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将草原黄牛养殖作为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来抓,全力推动牛产业发展。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镇共落实“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旗本级财政扶贫生产流动资金、以奖代补资金等各项产业扶贫资金共计616.82万元,为全镇 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基础母牛624头,促进贫困户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同时,还为贫困户建设饲草料库、牲畜暖棚、牛粪架等基础设施,为他们更好的发展养殖业完善硬件条件。
发展产业,少不了金融“活水”的助力。该镇全面落实金融扶贫保障政策,积极协调旗内各相关金融机构低利率贷款 536万元,保障其产业发展。
2020年,阿日昆都楞镇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10.56万头(只)。其中,牛存栏2.76万头、羊7.48万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多元。
贫困户变身“上班族”
八月的阿日昆都楞草原碧野千里、牛羊肥美,在绿草掩映中的阿木古楞嘎查奶制品加工车间里飘溢着诱人的奶香。
阿木古楞嘎查是典型的以牧业为主的嘎查,全嘎查现有牧户220户630人,2020年牧业年度统计牛存栏达5400多头。为发挥好资源优势,阿木古楞嘎查利用扶贫项目资金19.5万元建成奶制品加工车间,通过发展奶制品加工产业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增加牧民收入。
萨仁其其格(右)正在车间内忙活
每天早上,脱贫户萨仁其其格安顿好自家的营生后,便来到奶制品加工车间,开始一天的忙碌。她的主要工作是挤奶、制奶食品,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萨仁其其格家因为老伴患病导致贫困,多年来家中饲养几头牛,生活来源十分单一。嘎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将萨仁其其格吸纳到奶制品加工车间里打工。
“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就业岗位,而且收入还稳定,我就想一心一意干好这份工作。”现在,萨仁其其格已经把奶制品加工车间当作自己的家,因为这里已经成为她脱贫增收的“金窝窝”。
奶制品加工车间生产的奶制品
既能打工赚钱,还能兼顾家庭生产,这种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的形式,是阿日昆都楞镇推进就业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刚喂完家里的牛,查干朝鲁图嘎查脱贫户萨仁满都拉便来到嘎查主街路,这条村路的卫生由他来负责打扫。今年以来,阿日昆都楞镇为每一位脱贫户提供公益性岗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自愿报名,负责各个村路、巷道的环境卫生,萨仁满都拉就是其中一位。
“政府提供就业岗位,我们当然愿意干,一个月能赚1000多块钱,也是一笔固定的收入。”萨仁满都拉一边清扫着垃圾一边笑着说。
阿日昆都楞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致富能力
就业,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连着脱贫攻坚。阿日昆都楞镇按照旗委、旗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精准扶贫、奔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要求,以摸底自查调查数据为基础,找准“症结”、开对“药方”,一项项就业扶贫举措落地生根,公益性岗位让贫困群众变身“上班族”,嘎查集体经济壮大为贫困劳动力搭起就业桥梁……家门口的就业扶贫政策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铺就了平坦的脱贫致富路。
近年来,该镇加强就业扶贫力度,突出培训的针对性,结合全镇贫困劳动力实际,积极协调沟通就业部门,大力引导贫困劳动力积极参加技能培训。目前已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1988人次,并为130余名贫困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走得更有底气。
生态扶贫“绿富”双赢
哈日努拉嘎查位于阿日昆都楞镇最北面的山窝窝里,交通闭塞,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群众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搬!
2016年10月,哈日努拉嘎查整体生态移民搬迁,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86户423口人。生态移民贫困户每户选择一人享受一次性就业安置货币补偿10万元。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实行社会保障兜底,所享受的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生活补贴等社会保障政策,按每人口1万元计算,一次性货币补偿。
阿日昆都楞镇各驻村工作队扎实开展走村入户工作
生态移民搬迁后原有的“二轮延包”耕地、“双权一制”草牧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地等承包关系不变;继续享受粮食直补、草原补奖、退牧还草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对迁出区域实行全年禁牧政策,草牧场继续作为搬迁人口打草场使用。
“现在的生活条件真好,买东西看病就医,孩子出门上学都很方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近日,居住在扎鲁特旗鲁北街道学苑社区的哈日努拉嘎查移民郎香丽向笔者讲述着生活的变化。以前家里主要收入靠种地和养几十只羊,现在不仅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还有禁牧补贴等收入,“我们家每年收入有5万元,孩子也顺利考上了大学,穷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和郎香丽一样,金向东也是从哈日努拉嘎查搬迁下来的牧民。他通过参加技能培训,在鲁北镇开了一家小饭馆,生意很是红火,开始了新的生活。金向东说,他们希望靠自己的劳动,让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对于生态移民,牧民们经历了从一开始的不理解,舍不得走,到响应国家号召的过程。如今,他们真切体会到,生态搬迁为他们带来了新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变了样。
在迁出区,牧民驾驶机械在草原上打草
草原无人无畜,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通过多年的自然恢复和围封保护,如今的迁出区草原植被盖度、高度和产草量都有明显提高,已变成了无边的草海,动植物的天堂。
“现在只有零星的房屋基址痕迹,不细心看不出曾有几百户牧民生活在这里。”正在迁出区打草的哈日努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孙建兴说,以前草场最差时,草都没不过脚脖子,现在最高的已快齐腰高,每亩产草量从不到100斤增长到280斤左右。
以生态助扶贫、以扶贫保生态,“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变成“金山银山”,绿了青山,美了景致,红了日子。阿日昆都楞镇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实现了奔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标,以生态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旅游小镇为辅助,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双赢”。
(作者:白敖敏,来源:扎鲁特旗融媒体中心)